P_20170811_185005_vHDR_Auto_1.jpg  

       因為幾個月之前,曾上傳一段巴哈英國組曲裡的曲子給淑珍看,當時她覺得樂曲細部如果能再修飾一下會更好,所以就利用這次上課機會給她看看到底是哪裡有問題?結果原來問題出在樂曲的斷句上,因為彈撥對於音樂上的處理,畢竟不像擦弦樂器那麼講究樂曲的斷句,何況又是翻成簡譜,圓滑線的部分也就一概省略。但淑珍覺得曲子本身還不難聽,打算有機會給自己的高中學生練看看。

參考網頁: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SmRqXnfigQ

       組曲是一種套曲形式的器樂曲或交響曲,即各自獨立的不同樂曲的組合,在巴洛克音樂時代為古典組曲/舞曲組曲,所有套曲都是同一調式,都是從舞曲演變來的。18世紀以後為現代組曲。巴洛克時期的組曲雖由舞曲組成,但實際上並非作為舞蹈用途,而是經過風格化後供大家欣賞或演奏用的音樂。舞曲風格化的現象在文藝復興晚期便已存在,舞曲所組成的組曲也在當時便略具雛型。到了巴洛克早期組曲則是主要的樂器作品類型之一

       巴洛克中期以後,德國音樂家Johann Jacob Froberger (1616-1667)為組曲設計了一個較固定的組合方式:

       古典組曲包括四首舞曲樂章,

阿勒曼德舞曲 (allemande),是一種四拍子中速的德國舞曲;

庫朗特舞曲 (courante),是一種三拍子快速的法國舞曲;

薩拉班德舞曲 (sarabande),是一種三拍子慢速的西班牙舞曲;

基格舞曲 (gigue),是一種極快速的英國舞曲。

       在基格舞曲之前,可再加入其他的舞曲,例如布列舞曲(bourree)、嘉禾舞曲(gavotte)、小步舞曲(minuet)等。

 P_20170811_190811_vHDR_Auto_1.jpg

       這是去年學的西班牙鬥牛士,因為之前在網路上聽過一些合奏的版本,所以就集各家所長,整理成一份二重奏的譜。原本是想重新謄寫一份,但因為和弦較多,怕抄起來不好看,所以最後決定拿徐陽的譜來改,這樣自己也不用畫小節線,然後用細一點的奇異筆抄寫第二部,希望能達到簡單易練,又有演出效果的理想目標。

P_20170810_130156_vHDR_Auto.jpg    

       這首是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中的第一首前奏曲,因為在網路上聽過馬來西亞首位獲得中國中阮演奏碩士學位演奏家蔡為仲(Neil Chua)的影片,所以也興起了嘗試練習的念頭,就從網路上將樂譜下載,然後翻譯成簡譜。雖然原譜是G調,但根據葉淑珍的講法,實際演奏是用D調。

參考網頁: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l8QLlKz_yE

      據說巴洛克時期,當時在科登宮廷裡有兩位古大提琴家傅貝爾曼(Christian Ferdinand Abel)、李尼希克(Christian Bernhard Linike,同時也是此曲首演者),巴哈便以他們為對象,譜寫這套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在當時古大提琴有六根弦,而巴哈則發展出了一種五弦大提琴(Viola pomposa),因為想試試新樂器的性能,因此引起他創作大提琴曲的興趣。

       一般的組曲並沒有前奏曲,但有時作曲家因需要會在組曲前加上前奏曲當作開頭,以這闕無伴奏大提琴曲正是這樣的情況。前奏曲是由帶有兩個帶有對比性格的主題所構成的完備形式。是一種即興的自然性格,強調分解和弦、音階進行、自由展技,有點像是具有熱身功效的曲子,用以喚起組曲中的後面幾首舞曲。

參考網頁:巴哈無伴奏大提琴組曲 (上)http://mypaper.pchome.com.tw/classic/post/1321951545

P_20170811_190316_vHDR_Auto_1.jpg

 

       後面的時間當然就是以火把節之夜為主,因為這才第二次上課,所以就把譜印出來再校對一次,像是第三行的泛音,原本書上是標示用一弦和三弦的第七品和十二品,後來就更正為只用中間二、三弦的第七品。

IMG_6961.JPG

       六點以後,我們步行至延平南路的打狗霸吃火鍋,這時蔡先生已經在裡面等我們了。

P_20170810_193057_vHDR_Auto_1.jpg

       據說,這家電原本是百貨公司,後來因為倒閉閒置多年,後來才改開這家火鍋店。

P_20170811_110759_BF_1.jpg  

       不過,不曉得是因為之前才喝過一杯咖啡,還是火鍋本身就比較上火,回家後發現原本嘴裡的破洞變更大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ung5612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