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場次的村落美學活動雖然是在十月底,但其實早在五月間,策展人之一的戴瑄就已經跟我取得聯繫,事先敲定這次的活動演出;並且還特地選在雙十節的下午,全部的工作人員都到場實際彩排一次,以確定所有的細節,並針對不足之處提出意見。

IMG_4232.JPG

       由於個性使然,所以即使是在承辦像這種充滿休閒情趣的活動,戴姐依舊是中規中矩,一切照程序來走,所以門口會張貼整個活動程序表也就不足為奇了。

IMG_4234.JPGIMG_4213.JPGIMG_4233.JPG 

       因為這個村落美學活動是採預約方式,沒有事先報名是進不了這個大門;但為了招待臨時出現的散客,所以特別在門口另外安排迎賓茶席,由茶師楊國詩事茶,用的是易武普洱茶。

IMG_4198.JPG  

       進得了門,就可以在這張紙上留下自己的大名。

IMG_4184.JPG 

       這個茶會和我之前參加的場次,最大的差別,莫過於一次找來三位茶人來事茶,第一位是無我茶會的黃鳴鳳小姐。

IMG_4191.JPG

       黃鳴鳳初席是以白瓷茶具搭配武夷岩茶。由於武夷岩茶生長在岩壁溝壑爛石礫壤中,而經風化的礫壤具有豐富的礦物質供茶樹吸收,不僅滋養茶樹,也使得岩茶所含的礦物質微量元素也更加豐富。武夷岩茶獨有的「活、甘、清、香」的岩韻,飲後齒頰留香,香高而悠遠;喉底回甘味,味醇而益清,正所謂綠葉紅鑲邊,七泡有餘香,令人心曠神怡。不僅能給人以解渴、療疾、健身物質上的享受,也能給人以愉悅身心精神上的享受。

       從療疾健身上說,武夷岩茶由於品種優良,生長環境優越,加上有獨創的無與倫比的製作工藝,因此它所含的對人體有益的各種化學成分物質非常豐富,具有顯著的療疾保健功能。常飲武夷茶,益思明目,輕身耐老。正如當代茶葉界泰斗陳椽在《茶葉商品學》一書中所指出的「武夷岩茶溫而不寒,提神健胃,消食下氣,祛痰治喘,利尿消毒,明目益思,抗癌防癌,降脂降壓,降膽固醇,減肥美容」。難怪武夷茶被國際友人稱為「萬物之甘露,神奇之藥物」。

       從愉悅身心上說,由於武夷茶文化,內涵豐富,源遠流長,積澱豐厚,品位高雅,備受世人推崇。最突出的是武夷茶藝,其二十七道程序,典雅優美,通過出神入化的表演,把物質享受與精神享受融為一體,具有高超的藝術魅力。

IMG_4228.JPG

IMG_4229.JPG

       次席則改用玻璃茶具搭配六安笠仔茶,之所以別出心裁改用玻璃杯,是為了方便鑑賞茶色。

IMG_4243.JPG

IMG_4244.JPG

       這兩位姐弟是黃鳴鳳小姐的孩子,目前應該都是國中生。如果估狗楊乙芳和楊鎮宇,就不難發現姊弟倆自兩歲起,就跟隨母親黃鳴鳳學茶道,至今已逾十年,比許多大人的習茶資歷都還要深,國小時期就已經參加過全國茶席暨茶藝大賽。

IMG_4201.JPGIMG_4195.JPGIMG_4226.JPG

       第二位茶人則是策展人之一的戴瑄小姐,原本以為戴姐只是玩票性質,後來才知道戴姐原來也曾真的磕頭拜師學茶道,使用的茶葉是南湖大山第三葉茶

       第三葉茶宜蘭縣喜互惠超商負責人朱儒文先生所研發的,朱董事長認為,茶樹的第一葉太嫩,香氣不足;第二葉仍略顯青澀,也就是成熟度還不夠;第四葉則略老,有點纖維化,回甘不足;而第三葉是茶樹的精華,不論是香味或是回甘的韻味等各項原素都恰到好處,成熟度最飽足,即使是一般人來泡,也都能泡出好茶。

IMG_4194.JPG

       第三位茶人是兩甌茶的鄭芸芸,因為跟這家茶行不太熟,所以不太確定是否是茶行的千金;不過,很確定的是,鄭小姐是三位茶人中最年輕的一位,使用的茶品為大禹嶺高山春茶。一般而言台灣高山茶的茶湯碧綠透明,香氣淡雅,就像生命的早年,年輕而盎然,充盈著讓人羨慕的生命氣息。鄭小姐雖然看起來有點稚嫩,但表現至少也稱得上是中規中矩,恰得其分。

IMG_4205.JPG

       茶道流程中的分壺,是將茶湯分別倒入每個客人的聞香杯,茶斟七分滿,表示對客人的尊敬。

IMG_4227.JPG

       聞香是客人開始獨自感悟的步驟,客人將茶湯倒入品茶杯,然後輕嗅聞香杯中的餘香;聞香若有陶醉狀,則表示對主人茶的欣賞和讚嘆。

IMG_4196.JPG

       品茗時,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輕啜慢飲,然後再放下茶杯,即使在談話交流中,也無礙於品茗的進行,畢竟獨自一人喝茶能學到的知識點,遠不如一群人一起喝茶學到的多。每位愛茶人對茶認知程度或見解都不同,跟不同的人喝茶,你就能學到更多不一樣的茶知識,就能進步得更快喔。所以茶道不僅是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也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的方式來增進人際關係,進而修身養性,去除雜念,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 

IMG_4203.JPGIMG_4200.JPG

       這茶道流程中比較少見的賞茶葉,將泡過的茶葉攤開,以觀察茶葉的形狀是否完整均齊。

參考網頁:https://kknews.cc/zh-tw/culture/bk6xkn.html

茶道喝茶的全部顺序:

(01)恭請上座:客在上位,主人或侍茶者彻茶、把壺泡茶、斟茶待客。

(02)焚香静氣:焚點檀香,造就幽静,平和氣氛。

(03)絲竹和鳴:低播古典名樂,使品茶者進入品茶的精神境界。

(04)葉嘉酬賓:出示武夷岩茶讓客人觀賞。葉嘉即宋蘇東坡用擬人手法之岩茶代稱,意為茶葉嘉美。

(05)活煮山泉:泡茶用山溪泉水為上,用活火煮到初沸为宜。

(06)孟臣沐霖:即燙洗茶壺。孟臣是明代紫砂製作家,後人把名茶壺喻為孟臣。

(07)烏龍入宫:把烏龍茶放入紫砂壺内。

(08)懸壺高沖:把裝開水的長嘴壺提高沖水,高沖可使茶葉翻動。

(09)春風拂面:用壺蓋輕輕刮去表面白色泡沫,使茶清新潔静。

(10)重洗仙颜:用開水澆淋茶壺,既洗净壺外表面,又提高壺温。“清洗仙颜”為武夷山雲窩一石刻。

(11)若琛出浴:即燙洗茶杯。若琛為清初人,以善製茶杯而出名,後人把名貴茶喻為若琛。

(12)游山玩水:將茶壺底沿茶盤邊緣旋轉一圈,以刮去壺底之水,防其滴入杯中。

(13)關公巡城:依次來回往各杯斟茶水。

(14)韓信點兵:壺中茶水剩少許後,則往各杯點斟茶水。

(15)三龍護鼎:即用拇指、食指扶杯,中指頂杯,此法既穩當又雅觀。

(16)鑑賞三色:任真觀察茶水在杯中上中下的三種颜色。

(17)喜聞幽香:即嗅聞岩茶的香味。

(18)初品奇茗:觀色、聞香後,開始品茶味。

(19)再斟蘭芷:即斟第二道茶。“蘭芷”泛指岩茶。宋范仲淹詩有“斗茶香兮薄蘭芷”之句。

(20)品啜甘露:細緻地品岩茶,“甘露”泛指岩茶。

(21)三斟石乳:即斟三道茶。“石乳”是元代岩茶之名。

(22)領略岩韻:即慢慢地領悟岩茶的韻味。

(23)敬獻茶點:奉上品茶之點心。

(24)自斟慢飲:任客人自斟自飲,嚐用茶點,進一步领略情趣。

(25)欣賞歌舞:茶歌舞大多取材于武夷茶民的活動。三五朋友品茶則吟詩唱和、談古論今。

(26)游龍戲水:選一條索緊致辞的干茶放入杯中,斟满茶水,仿若烏龍在戲水。

(27)盡杯謝茶:起身喝盡杯中之茶,以謝山人栽製佳茗的恩典。

       儘管這套茶藝程序並不見得是最適用於日常的,但是其中所體現的茶文化,還是很值得我們去了解的。

       一般茶具的擺放要布局合理,實用、美觀,注重層次感,有線條的變化。擺放茶具的過程要有序,左右要平衡,盡量不要有遮擋。如果有遮,則要按由低到高的顺序擺放,將低矮的茶具放在客人視線的最前方。為了表達對客人的尊重,壺嘴不能對著客人,而茶具上的圖案要正向客人,擺放整齊。

中國茶道源流http://www.pcchkt.com/ch01.htm

茶道‧茶話天下http://tea.tw.tranews.com/index.asp

IMG_4222.JPGIMG_4189.JPG

       文化學者林谷芳曾這樣闡述禪、茶、樂三者之間的關系。茶以舌根,樂以耳根與人相交通,而禪是生命的藝術,這三者實際上存在著內在關聯。整合性的藝術形式在東方由來已久,中國古代文人的文會雅集,賦詩吟唱品茗賞藝,以茶顯樂以樂映茶,讓參與者通過意的交會領略藝術,深刻契入「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的禪茶世界。茶與樂的對話不僅是中國茶文化的極致體現更是茶文化與藝術的極致融合。當初戴姐邀約演出時,即言明只需在初席和次席開始前各演奏兩首曲子,這次主要是演奏玉樓月絲路駝鈴

       玉樓月取材長安古樂,採用傳統同頭同尾異身的變奏手法,用典雅華美的傳統旋律,細膩地勾勒出月映玉樓,歌舞昇平的夜色,自然與講求清敬和寂的茶道文化不謀而合。

       絲路駝鈴曲風古樸清淡,具有較強的感染力,描寫駱駝商隊在古絲綢路程上的百般艱辛,而中間的舞蹈性旋律則表現商旅藉由歡快的舞蹈以排解長途跋涉的沈悶與疲乏,振奮精神後,又再度踏上了旅途,漸漸遠去。駱駝總給人一種任重道遠、堅毅耐勞的意象,樂曲彷彿是對應著悲歡離合總無憑人生;也像是在品茗的過程中,每一泡茶都有著不同的滋味,或由甘轉澀,又或先苦後回甘。

IMG_4211.JPG

       音樂是時間藝術,在事過境遷之後,如果當時沒有錄音,誰也不能明確的說出對音樂的真實感受。但當時用的是甚麼樣的樂器,有時反而會讓人印象深刻,這也是我一直再使用這把青花瓷中阮的原因。

IMG_4190.JPG

       這對姊妹花前一天才剛從國外回來,就直接來宜蘭參加這個茶會。因為對彩繪有興趣,在聽過我彈的中阮樂曲之後,也開始對這樣的樂器感到好奇和興趣。

     IMG_4193.JPG

       若真正要說到這次茶會的最大與眾不同之處,莫過於還結合挽面這項傳統技藝。農業社會時代由於美容用品與美容科技尚未發達,在別無選擇之下,挽面這種美容技術也曾風光百年之久,其目的在於除雜毛去角質

       臉上的汗毛若太多,看起來感覺不清晰,不夠秀氣,常感美中不足。若臉上的汗毛太長,則看起來感覺不潔,粉底再厚似乎也掩飾不了,只能怨憤上天不公平。若臉上的汗毛太黑,則看起來感覺礙眼,再名貴的化粧品似乎也是糟蹋。但挽面這種古典美容術卻可以小兵立大功,不但可以拔除臉上細毛,還可以清潔皮膚角質層,使皮膚變得細嫩、清晰、明亮、光滑和美觀,不必再以濃妝艷抹的方式遮掩,還具有容易上妝與不易掉的好處。

IMG_4231.JPG

       因為像這樣的傳統技術現在已經難得一見,想嘗鮮的人不少,拍照留影的人更多。

IMG_4235.JPG

       接受挽臉者,臉龐先被抹上薄薄的一層粉,好清楚顯露汗毛生長情形,然後挽臉師傅咬住綿線一端,另一端則纏牢在左手食指,再伸出右手拇指和食指繞成活結,利用這兩隻手指張開合攏動作,將棉線操控緊貼在對方臉部長著汗毛的肌膚,運用手指張合帶動棉線相互滑動摩擦,便能把臉上的汗毛連根拔起。

IMG_4237.JPGIMG_4239.JPG

       高齡93歲挽面阿嬤李梅現場示範傳統美容挽面的專注表情。

IMG_4246.JPG

       挽面結束後,李梅阿嬤接受對方的熱情擁抱。   

IMG_4248.JPGIMG_4250.JPG

       這天雖然是禮拜天,但因為學校下午有彈撥分部,所以中午前,就趕著去學校開門。此時高速公路已開始在塞車,但因為是要去頭城,所以就直接行駛路肩,不受塞車影響。

IMG_4251.JPG

       這是我一日所得,戴姐還附贈一瓶沐浴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ung561227 的頭像
    chung561227

    開蘭藝苑

    chung5612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