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166位,但在台灣省則排名爲第三十七位,人口約九十九萬六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百分之零點零六二左右。
游氏最早源出於姬姓。春秋時期,鄭穆公有個兒子名爲公子偃,字子游。子游的孫子皈爲紀念他的祖父,就取祖父的字中一字“游”爲姓氏,稱爲游氏。游皈的次子叫游吉,號子大叔,繼著名宰相子產後執掌鄭國國政,游氏的聲名也隨之大漲,傳播更爲廣泛了。自子游傳至游道保,諱疋,號五丈。在李唐世亂之時,游道保擕族南遷至南閩劍州建陽禾坪村(今福建建陽長坪村),建家立業,子孫蕃衍,族人分布江西之贛州、於都、會昌、瑞金、興國、廬陵等地。
游氏族人從唐朝末期五代開始,在今我國南方的福建地區,就已興盛起來。福建的游氏,大多是由河南而江西、再浙江、然後逐步播遷到南方的。
到了南宋時期,因兵荒馬亂,游氏家族的第六十八世祖游二三郎,字文珀,約生於公元1131年,他於公元1175年從江西廬陵林息坑遷至汀州上杭縣勝運里闊灘壩頭,即今福建上杭稔田鎮化厚村上游屋老屋子里,開基立業。
游氏族人遷徙外地甚多,海外有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地區,以及香港、台灣等地區,在中國大陸有重慶市,江西省的贛州市、遂川市、黎川市、龍南縣、定南縣、崇義縣,廣東省的河源市,浙江省的遂昌市,福建省的永定市、三明市、龍岩市、武平市、漳埔市、寧化市、明溪縣等地。
在台灣省,游氏族人以福建詔安移居者爲多,現在多分布在台北縣、市,宜蘭縣,桃園縣,彰化縣等地。
據專家考證,游酢三子文珀於清朝從上杭縣遷入詔安秀篆村,他的兒子們後渡海去台:游東入墾鳳山,游進入墾彰化,游阿入墾宜蘭,所以台灣游氏後裔均以游酢爲遠祖。台灣游氏歷經數百年繁衍生息,至今有十三萬人之多,列全台第三十七大姓,並且在寶島政界、軍界、商界人才薈萃,擧足輕重。在台北、桃園、宜蘭、高雄、嘉義、彰化等游氏後裔的居住地,大多建有追念游酢的“立雪堂”或“追思堂”。近年來,台灣游酢後裔經常回到祖地尋根溯源。2002年9月,宜蘭縣游氏宗親以台灣政要游錫堃胞弟游錫賢爲團長的祭祖團前往詔安秀篆祭祖。幾年來,宜蘭游氏宗親先後出資重修了秀篆祖地的盤石樓、東升樓、龍潭家廟和祖墓。所以,游酢是閩台共有的特色文化資源,漳州紀念游酢並非複製南平“程門立雪”品牌。
宗廟內以立雪兩字為首的對聯,說明游家祖先對後代子孫教育的要旨:立業傳宗後裔忠而孝,雪窗力學先賢智若愚。
立食育生民功垂社稷長不朽,雪冰恃天命績著青史永昭然。這對聯講的是游家先人在開墾蘭陽,積聚財富,行有餘力便在崇聖街現址進行救濟貧民的義舉。
門口橫聯:立志攻書十載寒窗如映雪。
門外以立雪兩字為首的對聯:立德以耀祖光宗令世代丕承丕顯,雪門而知書識禮看後生有守有為。
祭祀公業游樂山派下共分唐下房、石下房、東昇樓房和大溪房等四大房,根據與會的一位宗親表示,唐下房原本叫做塘霞房,在日據時期,本由一位宗親負責祭祀公業的財務,但此人後來又找了三位來共同負責,可是另外三人最小的當時才四歲,最大的好像也不滿二十,最後就搞成現在的一百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