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布噶旺出生於一九七四年,一九九年出家,在嘉察仁波切座下接受完整的僧伽教育,二00一年圓滿佛學教育,得到佛學博士學位,開始在隆德寺那爛陀佛學院和大吉祥寺教授各種佛法經論。二00四年,授命為噶舉祈願大法會的監督。二00八年,應邀到美國,半年後回到上師嘉察仁波切身邊,目前他也是大寶法王辦公室成員之一,負責西藏轉世上師的確認。此次應私人邀請來台,撥冗來中心與師兄弟們見面並開示生活中的佛法修行。

轉煩惱為智慧生活中的修持

 所謂的煩惱,其實就只是一種思維的方式,是依著某種因才產生某種煩惱。產生煩惱的原因有三,是內心具煩惱的習氣是依煩惱的對境是對事物執取的方式

 科學發展雖然日新月異,但至今仍無法證明或否定心的存在;這是因為我們還不具有認清心是什麼的能力,譬如一個人如果沒有耳根,那麼即使外面的雷聲再大,他也是聽不到,無法察覺。

 心其實就像水一樣的源遠流長,生生世世都藉由轉換不同的身體而存在;心雖然不像色身具有肉體,卻又具有像身體一樣的功能;心就安住在命脈之中,又稱為阿賴耶識。通過脈的連接,通到我們的腦及六根,產生的作用。雖然心看不到,但卻可以透過看出心的狀態,就像水在水管中流動,只要根據水管的形狀,就可以判斷水的流動狀態;從科學的角度,可以從腦的運作,來觀察與身體動作的關聯性。五識的作用主要控制於腦,而意識的作用則主要在心,所以如果當心情低落時,也會導致心臟方面的疾病

 之所以會產生煩惱的習氣,就在命脈中的阿賴耶識;如果沒有辦法根除,習氣的作用就會產生煩惱,只要一遇到對境的緣,煩惱就會產生心裡的習氣就好像房間裡的空氣,如果沒有電扇的作用,一般人就感受不到風的存在。

 同樣的對境,也會隨著心的執取方式之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結果。就好像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即使對方外在條件不好,也不會改變心意。

 關於平息煩惱的方法,

一、為了究竟斷除煩惱的根源,佛陀指出"執著事物為實有的認知"乃是煩惱的根源,所以開示空性的義理以對治。就好像人如果沒有鬼的觀念,就不會有怕鬼的問題;要想不生起產生煩惱的念頭,就要了解空性的道理。

 二、為了對治煩惱的對境佛陀開示遠離的方法,也就是戒律。譬如建議在空寂之處修行,就不會有產生貪愛的對象;為了避免被火燒傷,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手上的火把馬上丟掉。世人在追求財富的過程中,會產生種種的負面情緒;而密勒日巴在護馬白崖窟苦修時,身無長物,衣不蔽體,晚上看到小偷跑進洞來到處摸索時,不但不害怕,反而不禁哈哈大笑起來。

 三、對於轉變對境的執取方式小乘是以"對境是不好的"的觀念,以否定的態度來面對心的想法如採用淨觀無常觀的修法。但是大乘菩薩道的行者,面對一切的眾生時,能以感恩的心當成具恩的父母來面對。金剛乘則主張清淨觀,把所有的有情眾生都當成圓滿殊勝的佛菩薩,讓負面情緒無法生起。所以金剛乘灌頂的意義,就在告訴我們,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清淨的。譬如四臂觀音儀軌中,提到外在所有的一切色相都是本尊的壇城一切念想都是法身的境界以上這些方法都是面對對境時,可以採取的方式。

知道這些義理後,要修持平息煩惱,還需要三個條件配合是引導的上是自己修行的能力是修行的方法

指導的上師除了要了解經典義理,還要有實際的禪修經驗,這樣才能指導禪修。

 雖然有好的上師,如果自己沒有轉變的能力,縱使上師不斷做各種教法的開示,就好像是在黑色的石頭塗上各種顏料,還是無法改變石頭黑色的本質。而能力的大小則決定於過去生修行所累積的資糧和這一生精進的程度

 就修行的方法而言,真正的差別只在於是對自己是否有所助益,所謂法無高下應機者妙。就好像患不同的病,就要看不同的醫生,吃不同的藥,因此要選擇對自己有幫助的法。經典上說,真正的上師要有他心通才能為眾生說法,知道眾生的根器後,才能幫眾生證得果位。所以法不在大小,而是在於能否產生真正的利益,譬如最珍貴的藥卻不一定能治好所有的疾病。

 如果自身具有足夠的修行能力配合上師的指導適當的法門,這才能真正消除種種的煩惱。

林生茂口譯、校對    游智翔筆記

《般若經》云:「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眾生苦,非移自證於餘者,示法性諦令解脫。」

 

放風馬。

堪布噶旺在牛鬥橋上留影。

下午近三點,堪布噶旺參觀三清宮。

道教鎮守山門的王靈官原係玉樞火神,其地位類似佛門中的韋陀菩薩,也是手拿金鞭的護法神。

道教總壇下梅花湖畔的環湖步道,出現手持念珠合十的石雕。

羅東運動公園虹明湖爭食的錦鯉。

教授六字大明咒修誦義理時,堪布噶旺示範雙盤的坐法。

堪布噶旺示範單盤的坐法。

堪布噶旺以佛卡加持信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ung5612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