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_631193020955.jpg       

P_20200205_094803_vHDR_Auto.jpg

P_20200205_095341_vHDR_Auto.jpg

        因為退休前眼睛就已經開始老花,打字的速度不僅明顯較慢,也很容易打錯字,再加上退休後生活節奏比較沒那麼緊張,人就真的變得比較懶散,原本預定的一些發文也就跟著無限期地拖延下來,像去年二月在北投辦的花師社教系同學會就是一例。原本今年七月十二、十三日要在花蓮盛大舉辦畢業三十周年的四系聯合同學會也因為疫情已升到三級警戒而已順延不知到何時,所以就趁著七月底前趕緊將去年二月的同學會整理一下,畢竟也是同學精心策畫執行的成果,也是我個人生活的重要回憶。

       由於主辦人李秋田校長任職於立農國小,所以當天早上是約在唭哩岸捷運站集合,然後再一起搭捷運到新北投站,這個捷運站的設計與地方以往產業特色充分結合,很值得其他單位來參考學習。

P_20200205_100237_vHDR_Auto_1_1.jpg

P_20200205_100245_vHDR_Auto.jpg

        出了捷運站,看到這個捷運站牌樓也是很有特色,在如今去中化的政治氛圍中,恐怕也很難在其他地方的捷運站找到類似的設計。走沒幾步路,就看到路邊有個成人彈月琴的裝置藝術,眾所周知,月琴是代表屏東恆春民謠的特色樂器,怎麼北投也會有彈月琴的文化呢?原來是北投音樂人陳明章於十二年前感受到月琴民謠文化即將消逝的危機,開始在北投教授月琴,於2008年成立「臺灣月琴民謠協會」、2011年開始舉辦「臺灣月琴民謠祭」,由全台各地社團與同好共襄盛舉,共同打造月琴民謠國寶與新聲共聚傳承的舞台,吸引愈來愈多人對月琴民謠好奇及學習,臺灣月琴文化逐漸從式微沒落中復甦,甚而更加茁壯,充分展現臺灣民間勃發的生命力。

P_20200205_100542_vHDR_Auto.jpg

P_20200205_101034_vHDR_Auto.jpg

        再往前走沒多久,就是個公園,這個溫泉噴水設計真是讓人印象深刻,礁溪與北投同是發展溫泉產業,可是地方上好像就沒有像這樣的景觀設計。就在走進公園沒多久,突然就被一個人叫住,原來是當初跟我一起考進社教系,然後又一起轉入初教系的周皇岐。印象中,周皇岐當年可算真是個好學上進的熱血青年,他是那種一大早就會起床戴耳機念空中英文雜誌的類型。因為我們都是大學部第一屆,在學期間也曾和部分其他男同學一樣,懷疑將來是否真的要走上教育這條路;但如今都已是三個孩子的爸,感覺上就有點像是繼續在拖命當老師的感覺,像我有些認識的同齡在職老師也都是以孩子大學畢業的日期當作是自己退休的年限。

P_20200205_101226_vHDR_Auto.jpg

P_20200205_100857_vHDR_Auto.jpg

P_20200205_101347_vHDR_Auto.jpg

P_20200205_102215_vHDR_Auto.jpg

P_20200205_103022_vHDR_Auto.jpg

P_20200205_105530_vHDR_Auto.jpg

P_20200205_105539_vHDR_Auto.jpg

line_662342323600.jpg

        接著,就在秋田校長的帶領下參觀北投圖圖館,這是臺灣首座綠建築圖書館,座落於林木茂密、生態環境豐富的北投公園內,與溫泉博物館比鄰,地下一層、地上二層,總面積650坪的圖書館。

所謂的綠建築(green building),是指本身及其使用過程在生命週期中,如選址、設計、建設、營運、維護、翻新、拆除等各階段皆達成環境友善與資源有效運用的一種建築。換言之,綠色建築在設計上試圖從人造建築與自然環境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這需要設計團隊、建築師、工程師以及客戶在專案的各階段中緊密合作,綠色建築可擴充並補足古典建築設計對於經濟效益、實用性、耐用度以及舒適度方面的不足。以北投圖書館為例,屋頂為輕質生態屋頂,設有太陽能光電板發電,可發電16千瓦電力,並採大量陽台深遮陽及垂直木格柵,降低熱輻射進入室內,降低耗能達到節能效果。綠化屋頂及斜坡草坡設計可涵養水分自然排水至雨水回收槽,再利用回收水澆灌植栽及沖水馬桶,達到綠化與減少水資源浪費。建物所使用的木材及鋼材將來皆可回收再利用,以減少廢棄物對環境的破壞。在室內健康與環境指標方面,對於木材建材除做白蟻防治外,並使用生態塗料及免除不必要的裝修工程,減少污染及有毒物質的釋放,避免影響人體健康。

line_784849905949.jpg

P_20200205_115653_vHDR_Auto.jpg

P_20200205_115644_vHDR_Auto.jpg

P_20200205_114514_vHDR_Auto.jpg

        北投溫泉博物館比鄰北投圖書館,前身為日治時期的北投公共浴場,完工於1913年(大正二年)6月17日,為和洋折衷風格的雙層建築,亦為當時東亞最大的溫泉公共浴場,一樓浴池區為磚造,二樓休憩區為木造。進去參觀是要先換拖鞋,鞋櫃上的木製鑰匙對我們現代人看起來應該還算蠻特別的。

P_20200205_110056_vHDR_Auto.jpg

line_770089956007.jpg

        這裡是榻榻米大廳,以往做為泡湯之後休憩、下棋及品茗之處,現在為館內的活動大廳。

line_758013326063.jpg

line_749779440077.jpg

        而這裡就是主要的大浴池,主要是服務男賓,長寬各為九公尺及六公尺,浴池、外圍拱廊、列柱、及周邊鑲嵌彩色玻璃的拱窗在設計上都是以6:4的比例建造,營造出秩序性的美感,宛如氣派宏偉的羅馬浴場,是當時東亞地區最大的浴池。

P_20200205_111137_vHDR_Auto.jpg

        這個小浴池就是用來服務女賓,從浴場空間的大小配置,就可以一窺當時男尊女卑的社會保守風氣。

P_20200205_111440_vHDR_Auto.jpg

P_20200205_111431_vHDR_Auto.jpg

P_20200205_111855_vHDR_Auto.jpg

        透過溫泉博物館內所呈現的文物可以清楚了解溫泉形成的知識和北投溫泉文化的發展,包括從野溪溫泉到溫泉公共浴場的興建,再從溫泉觀光產業的全盛時期而逐漸走向沒落的歷史;另外還有一些我們現在認為理所當然的觀念其實都有其發生質變的歷史軌跡。例如早期的台灣人其實是視溫泉為毒水,對於身體的清潔也只限於穿上衣服鞋子後的外露部分,也就是說,經過一整天的勞動後,真正會用清水洗淨的部分可能也只有臉和手腳。1912年,台灣總督府基於「訓化台人之習、養成個人衛生觀念」的政策,特別撥一筆「公共衛生費」在全台各地的溫泉區域設立公共浴場,鼓勵台灣人養成洗澡的好習慣,並在各地鄉鎮舉辦衛生講座及觀念宣導,慢慢讓洗澡和泡澡逐漸內化到台灣的日常生活。

P_20200205_110919_vHDR_Auto.jpg

P_20200205_110247_vHDR_Auto.jpg

P_20200205_110221_vHDR_Auto.jpg

        館內還有一些成列物,像電影海報就說明北投曾是台語片的好萊塢所在地,還有一些當地特有的資源,如唭哩岸石、高嶺土和硫磺等。有的東西因為時間有點久,像牆面上的文字裝置藝術就忘了到底是甚麼?

P_20200205_115410_vHDR_Auto.jpg

P_20200205_115241_vHDR_Auto.jpg

P_20200205_115156_vHDR_Auto.jpg

        溫泉博物館還在二樓陽台還設置了一個雜誌封面人物拍攝景點,這應該是用透明壓克力板製作的,拍照時要特別注意,因為壓克力板會映照出對面的人影,所以拍的時候一定要站在被拍的人的正對面。

 

參考網頁:https://www.cmi-e.com.tw/MeetUpBeitouAgain_BHSM/3.html?#zh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ung5612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