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錄:西潮東漸下傳統器樂所呈現的現代性
歷史演變的進程,係由無數個「事件」累積而來,所以十九世紀以來傳統器樂式微的因由,經以下幾個與傳統器樂有關的重大「事件」來說明,將更清楚其發展脈絡。
一、成立軍樂隊
1895年中國為了現代化軍事管理的需要,袁世凱的軍隊中引進了歐式軍樂,建制了完整的軍樂隊,如此傳統器樂在軍事上的功能完全被西式軍樂隊取代,至今猶是。
基於新式軍隊的需要所引進的歐式軍樂,在樂器編制型態上以音量大、不易受天氣影響銅管樂為主,以行進的儀式功能著眼,打擊樂器皆以輕便為考量,此種型態影響了日後各級學校組織朝會的樂隊形式;又新式學堂教育注重體操,因而「管樂團」隨之興起。在各教育組織中,「管樂團」具有行進的便利性與機動性,所以在屬於學校組織的節慶、運動會、外賓來訪等活動,都可以看到「管樂團」的表演。
「軍樂隊」除了有著軍事上、儀式上的功能外,也發展出屬於表演性的「樂儀隊」,配合各個民俗節慶、婚喪喜慶等場合表演,逐漸與傳統器樂編制的「陣頭」分庭抗禮,甚至限縮了「陣頭」與「藝陣」的表演空間,造成這些傳統器樂合奏團體走向解散之路。對東方而言,歐式「軍樂隊」是一個全新組織,所以訓練的方式與演奏的音樂內容多直接引進自西方,表演型態新穎,有時又加進新的視覺創意,且學習者大多是學校組織的學生,因此構逐了相當堅實的社群。
二、學堂樂歌
1895年(光緒三十一年)廢除科舉,此後中國在各地建立了許多「西式學堂」。為了適應教育制度的變革,西式學堂的課程則仿傚日本及歐美,進而開設「樂歌課」,音樂教育進入了所謂「學堂樂歌」時代,「遠法德國、近採日本」,影響了中國近半世紀。
從當時音樂教育工作者面對社會變革的應變行動看來,希冀藉由新的音樂內容來教育下一代以救亡圖強,是一個無法阻擋的社會風潮,是每一個自認是愛國志士不得不採取的行動,體現了囿於當時社會有限的條件下,這些教育工作者為了周全西式學堂音樂課程上「所需」的調整與因應。
但無論如何,傳統音樂就因為是當時音樂課程之「所不需」,因此失去了傳承傳統音樂最重要的場域:學校教育組織裡的正式「課程」,使得傳統器樂的學習必須轉進學校正式音樂課程之外的「課外活動」、「社團」,或是選擇加入民間傳統樂社組織才得以學習傳統音樂。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往後很多從事傳統音樂優秀前輩們,依舊從學校社團出發,懷著對傳統音樂的熱情,並繼續為傳統音樂作出了重大貢獻。
三、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
1916年,幾位對音樂有興趣北京大學的學生,發起了一個課外組織「北京大學音樂團」,以研究音樂與陶冶性情,後改名為「北京大學音樂會」,分設西樂部與國樂部。1918年改名為「樂理研究會」,1919年改組為「北京大學附設音樂講習所」,1922年4月,人稱「現代國樂之父」的劉天華被聘為絲竹組的導師,後又經校方同意改組為「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維持到1927年北洋政府改組北大而被取消。
綜觀「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的成立到改組為「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以至解散(1919~1927),歷時8年餘,它主要有以下三點貢獻:
(一)教學
在當時還沒有音樂院校、系所的校園中,成員最初是由於愛好音樂,他們的目的是「研究音樂」與「陶冶性情」,而且「中西音樂兼採」,並無「以西非中」或「以今非古」的文化二元論述,可見當時北大校風之開放與企圖。當時北大的老師與學生希冀藉由中、西音樂的學習,落實蔡元培校長所主張的以「美育」代替「宗教」的理念,視音樂修養為修身養性的重要方法,與之後成立專業音樂教學機構的目的(專業的音樂工作者)並不相同。
(二)主辦音樂會
綜觀「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所舉辦的多場音樂會演出,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音樂會中,曲目安排也多「中西並陳」。雖然略有大雜燴之嫌,但由此可知當時的社會氛圍中西音樂文化並不壁壘分明,藉由兩者文化上的「差異」,相互觀摩。可惜的是,當時中西樂器依舊各自演奏其舊有作品,並無發展出中西樂器「既同台又同曲」的演出曲目,這是兩種文化碰撞初期慣有的現象,此一表演型態如能再持續一段時間,中國音樂史或許必須重寫。
(三)發行雜誌
1920年,北京大學音樂研究會出版了《音樂雜誌》(1920年3月-1921年12月),僅維持年餘,雖不是最早發行(1906年李叔同已於東京創辦了同名的《音樂雜誌》),但卻影響深遠。雜誌內容包羅萬象,頗有文化企圖,在當時民眾文化意識未開之際,藉由雜誌粗淺的介紹,讓初學者由淺入深,當如發行者所願。
四、現代國樂團的創立與派生
西方交響樂團以其音量宏大、和聲純淨、專業分工以及三、四百年來的實踐與累積,踏隨著軍事強權而影響了全世界。日本率先西化以圖存,而且某些部分西化得很徹底,但卻更積極地「原樣保存」大部分的傳統文化。隨後中國也步其後塵,只是方法不一樣;中國在傳統音樂方面,受到「國樂改進」的思潮影響,也徹底地改進了,改進了更像西化,連聲部坐法都已接近西式交響樂團;樂團編制人數越來越多,需要「受過西方指揮訓練」的指揮家來指揮這個大機器,有時並不在意這位指揮家有無傳統器樂的養成;樂曲由「集體創作」、「演奏家兼作曲家」改進成「受過西方作曲訓練」的作曲家來創作,而不問這些作曲家有無傳統樂器「樂器學」的訓練。
1935年成立於南京的「中央電台音樂組國樂隊」,初期以演奏江南絲竹與廣東音樂為主,之後逐漸加入新改編的樂曲。1942年遷至重慶的「中央廣播電台音樂組國樂隊」參考了西方交響樂團以擦弦樂器為主體的編制形式,擴大原有編制而成初期的「現代國樂隊」,當時演奏《華夏英雄》的樂隊編制裡,擦弦樂器已經有十一位,是整個樂團編制的一半,而非以彈撥樂器為主體,可看出已經受到西方交響樂團以擦弦樂器為核心的影響。所以高子銘認為「中央廣播電台音樂組國樂隊」對日後「現代國樂團」產生以下三個重大的影響:
1、仿照西方交響樂團的建構原理來改造國樂。
2、採用西方的作曲法來創作國樂曲。
3、創立一套弦樂的固定調弦制度。
(高子銘編著《現代國樂》,台北,正中書局,1959年,頁85-87)
隨著國府來台後,「中央廣播電台音樂組國樂隊」更名為「中廣國樂團」,隸屬於「中國廣播公司」,繼續影響「現代國樂團」的思維及形式。
1953年4月,中國在「中央廣播電台音樂組國樂隊」的基礎上,於北京成立了「中國廣播藝術團民族樂團」,繼續朝向建構所謂具有「民族特色」的大型現代國樂合奏樂團邁進。中國也在各地成立了「民族管弦樂團」,如「上海民族管弦樂團」(1952)、「前衛歌舞團民族樂團」(1956)、「中央民族管弦樂團」(1960)…等,編制越來越龐大,加入西方樂器也不少,最重要的是為這樣的樂隊編制移植、改編、創作了非常多的作品,樂曲風格也愈趨開放,創作體裁多樣呈現。在這些樂團擁有龐大的作品、演奏家、組織資源的推波助瀾下,一時間現代國樂合奏被形塑成為傳統音樂的標誌。
傳統樂器合奏型式慢慢有了專業作曲家的加入,以往演奏家身兼作曲家的情況慢慢減少,可見現代國樂合奏已趨專業與分工;由於這些接受過西方作曲訓練的作曲家的加入,也使表演曲目更加多元。
從這些成立的現代國樂合奏樂隊的例子發現,雖然當時創團的目的不一,但這些成員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理想,一種全力投入「改進」、「改造」所謂「國樂」的熱情,成效如何還有待歷史的檢驗。但他們無疑開啟了近代傳統器樂合奏「現代性」的開端,用他們實踐的足跡,刻劃現代國樂合奏與以往不同的印記。
十八、十九世紀以來,傳統音樂在東西文化的大形勢下,因西方強權無可避免地捲入這一文化潮流,而這一文化思潮也牽引出傳統音樂局內人對於「現代性」的內爆,從傳承的方式與樂社組織、表演場域、樂器型制與演奏方式、譜式、美學思索…等等。此一時期的大型傳統器樂合奏朝著「交響化」傾斜,開啟了吾人所謂「現代國樂」時代。它初具華麗的和聲音響、多樣的音色家族、相形龐大的音量、自由轉調的樂隊功能,以及受西方作曲訓練的作曲家與指揮的加入…等等,除了大量使用改良過後的「新傳統樂器」還保有其外相外,其實音樂作品的內容肌理均已大不同前。但不管如何,大型「現代國樂」總是人們懷著對「傳統」過往美好的想像,繼續為實踐傳統器樂的「現代性」走出有效的印記。「現代國樂」在中國發展已近百年,但總無法奏出迴異於西方的軌跡,無力找出差異的自我動力,所以常有「二流交響樂團」之譏。這就是侷限,一種無法勇於活出自我的侷限。在西方的對照下,筆者認為大型「現代國樂」並非傳統器樂合奏唯一可行的軌跡,應該還有待吾人踵續前人腳步,勇敢實踐的無限可能性。
節錄自:黃正銘(2008)。《傳統樂器的現代性---以現代絲竹器樂合奏為例》第二章西潮下的傳統樂器第二節西潮東漸下傳統器樂所呈現的現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