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奏的排練

獨奏難,齊奏難,重奏更難。獨奏仰仗演奏者功底紮實,有一定的音樂修養,音樂感覺好,理解並熟悉樂曲,再做充分準備即可。也就是說獨奏需要個體的自身條件加努力;齊奏講究整齊劃一,演奏者們的動作、力度、氣息與感覺均要一致。有人說齊奏是放大了的獨奏,因為它能增加氣氛,引起共鳴;也就是說,齊奏需要個體的自身條件加上協調各個個體間的整齊度。而重奏不僅需要具備上述的要求,並且必須熟悉其他的聲部以及重視相互之間的配合,正確處理旋律與伴奏的關係,幾個音樂組織之間的關係,共同與不同的音量變化之間的關係,彼此間達到一種心領神會的境界,通過共同的配合與烘托才能把樂曲演奏好。

愛因斯坦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難並不可怕,關鍵是要調動並提高演奏員的興趣,讓他們對重奏感興趣,並在實踐中逐漸意識到重奏大大超越了單個琵琶演奏的侷限,尤其是在兩種以上音樂織體的出現與變化,多聲部全方位的映襯與烘托而出現的演奏效果實為奧妙無窮

眾所周知,演出效果的好壞取決於排練的質量,而排練的質量取決於排練者自身的水平準備工作。自身水平早已經客觀存在,唯準備工作的認真與否為不可知的因素。優秀的指揮者從不打無準備的戰,更不能養成排練場上見的壞習慣。排練者對重奏譜必須重視與悉心研究,在讀重奏譜時貫穿對音樂的想像,猶如在頭腦中“過電影”般地再現各個聲部、音色、力度及節奏等方面的感覺。我們的有利條件是可以邊聽CD,邊讀樂譜,這樣會更形象化。排練者在讀總譜時,首先要掌握作品總的結構輪廓、音樂形象以及主要旋律的特徵,然後由整體到局部,研究各樂段之間的聯繫及其關係,包括樂曲的特點。通過這樣的分析,使自己對作品有更深的感受,再則對樂曲的難點進行分析,根據演奏員的水平及實際情況,探討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此外,排練者還需著重研究技術的要求,如果沒有創新的指法和特殊的要求,一般應注意如下幾點,一是注意連線的始終,這往往是句讀的提示,二是注意表示強弱變化的各種力度記號以及其他表情術語。再要注意譜內速度以及節拍、節奏的轉換,因為在演奏中,音樂形象的展示總是在一定速度的條件下來進行的(p152),不準確的速度,過快、過慢或速度轉換時缺乏邏輯,往往會破壞音樂的性格與特點。一般的通病是對於快速段落隨著情緒的激動而出現越來越快,以致喪失旋律的輪廓,而慢速度的樂段常常容易越來越慢,形成拖泥帶水的傾向,使旋律鬆散,失去骨架。因此從排練開始就要注意對速度的安排,決不能任意誇大,正確的作法是在快速段落抓住穩定性因素,而在慢速段落善於抓住活躍性的因素。在處理速度轉換時,一定要使前後形成有機聯繫,通常在慢速加快時,總要伴以細緻的漸慢做準備,而在快速轉慢時,總會伴以細微的停頓或漸弱做準備;但有時在強調速度對比時,就不受此限制。

排練是最關鍵的階段,它是將作曲家的樂譜予以形象化表達的轉化過程,出色或超水平的排練又被稱為“二度創作”。排練者先不要考慮音色、感覺等細節問題,主要抓住作品的節拍、節奏,這樣既可以提高演奏者的視奏能力,而且對初次合作的樂曲有一個比較完整的直觀感受。接著進行分段的細排,在這裡不但要解決技術問題,同時還要解決藝術處理的問題。排練應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切忌毫無要求地一遍又一遍地通奏,要切實解決實際問題。尤其是對第一次排練的演奏員可以適當降低要求,如把快速樂段以中速視奏,待熟練後再行加快速度;還可以先分後合,先解決各聲部自身的演奏,再行組合,還可以藉助錄音,把不成熟的排練先錄下來,然後共同尋找不足之處,再對症下藥攻克難點。

在細排中逐漸解決音準、節奏、音色、力度及平衡關係,解決旋律聲部的表情及表達手段,伴奏聲部的力度及表情,進行作品的層次布局。然後進行段落銜接的排練,要貼切自然,符合音樂邏輯,不僅注意旋律音色的統一與融合,還要做到旋律聲部與擔任和聲、伴奏聲部的融合,注意各聲部、各層次之間在音量、力度等各方面的平衡,並有音樂中各層次間的對比。在此基礎上進行總排,讓演奏者完整地體會到排練過程的效果。為了精益求精,可再對照CD,努力探求演繹音樂作品的更完美。

總之,重奏是群策群力、集體合作的成果,它滲透著排練者的智慧之光,閃爍著每一位演奏者的藝術火花;它既源於個體,又高於個體,是集體演奏昇華的結晶。-------p153

節錄自:中外名曲琵琶重奏曲選。周國華編(2004)。上海音樂出版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ung561227 的頭像
    chung561227

    開蘭藝苑

    chung5612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