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治療的力量

 

如何在困境中成長

撰文 藝術治療老師/廖翎而

案例

日前一位母親前來求助,憂心忡忡的她看來嚴肅而疲累,當她開始敘述孩子的狀況時,我便判斷,這個家庭教育子女的方式肯定出了問題。
  
據這位母親說,她的孩子小緯(化名)不喜歡寫作業,如果逼問他原因,或強迫他配合做不喜歡的事,他就會說謊;最令人擔憂的是,小緯經常表現出頭暈眼花、四肢無力的模樣,若要他讀書,則往往趴在書桌上,沉默不語的神情令人嘆息。但是,日常生活裡,小緯卻又一反無力的模樣,經常動怒,對弟妹暴力相向......


給認為打罵教育是必要的父母


在初次接觸小緯的過程中,發現他長相斯文、帥氣,但總是眉頭憂鬱,一副軟弱無力的模樣令人感到難過。

之後,有了機會再與他的母親長談,終於發現為何小緯看起來那麼無助和憂愁?主在於為人父母,總有一個錯誤觀念──打罵教育是必要。在小緯的家庭裡,父母二人脾氣都不好,家中氣氛緊張火爆,父母認為當子女犯下他們認為是無理取鬧的行為時,就得執行「處罰的行為」。他們覺得犧牲自己扮黑臉是個神聖的任務,雖然可能會被孩子討厭,又或許小孩現在不明瞭這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苦心,但最終一定會感謝他們。

只是,事實真是如此嗎?不管會否獲得感謝?以後孩子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但有一件事是可以確定的,長期處在打罵環境中的小孩,未來往往會變成二種人:一種是在不知不覺中,學到父母的模式,也以暴力方式與人相處,尤其是對待比他弱小的人。這樣的人不但無法在團體中獲得友誼,將來談戀愛,也可能成為難纏的對象,總而言之,EQ恐怕不會太好。另一種人是憂鬱成習,疾病不斷,不僅不擅於表達,對壓力的承受力更差,畏懼權威,自卑感重,導致人生總是起起伏伏,彷彿命運老是與之作。

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在於,接受打罵教育的孩子即使表面上的行為被糾正了,但其心裡仍是無奈與抗拒,他的心中隱藏著另一種聲音:「你可以好好跟我說呀!難道我真的是那麼不可理喻嗎?你根本不信任我!」

過當的管教方式,首先要付出的代價,就是孩子的人生可能比別人還要戲劇化。以心理學的名詞來說,即是當一個人心靈受傷,肉體上的疼痛和傷害會造成「印痕」,這些印痕將伴隨著痛苦情緒,深深埋藏在潛意識裡。日後一旦機緣成熟(當相似的肉體疼痛或疲倦再度發生時),無法理解的情緒將悄悄找上他,造成一些非理性可以控制的行為、言語,宛如一個雙面人,一反平日有教養的樣子。他也許看似生病、無力,但是若到醫院檢查,又不一定能找出病因。更重要地是,潛意識一旦作祟,往往難以預期,且非當事人的理智可以控制。

其實聰明的父母可以多思考,平日自己照顧子女應是非常愛護,或許自個兒省吃儉用,但若孩子有需要,無論多少教育經費、生活津貼都願意投資。可是這種種的付出,都可能由於打罵教育而付諸流水,使彼此活得不快樂。

說到這裡,可能有人覺得不明白,自己的教育方式算是「打罵教育」嗎?偶而如此算不算?其實,答案就在小孩的表現中。親子互動是否密切?孩子能否信任父母?他的心事願意告訴你嗎?如果你們之間沒有以上問題,那大可放心讓他們及早獨立,去學習自信與責任的人生功課,你也能當個輕鬆的父母吧!若不是,你的孩子已經出現不穩定的徵兆,或經常無故生病、憂鬱等,令你不知所措,給個良心的建議:試試愛的教育。

不過,在此要強調,愛的教育不代表「縱容」,而是把孩子當成大人,與他平等地對話;再以溫和的態度指導正確的人生觀念,並讓他們逐步學習獨立與負責,從中培養自信與做事的能力。我想為人父母是門高度的藝術,因此送給大家一句話:「活到老,學到老,沒有人天生就會當父母的。」

給在打罵教育中長大的你

想了很久,該怎麼跟一位內心已經受傷的孩子說些鼓勵的話,而不會造成二度傷害。我想,就從內心最真誠的角落發出聲音吧!因為任何的角色扮演,都會有所犧牲。所以此刻的我不是一位輔導老師,而是你的好朋友,一位願意在你最難過的時候,陪伴你的朋友。雖然我可能話說的不夠漂亮,也不是你夢想中的老師模樣,但是我會試著傾聽,體會你的心情。

其實我的內心也有一位孩子,那位小孩,童年時也曾受過傷,所以他經常出現與我說話,甚至有時候,他會代替我作主,讓我作出非理性的行為,與討人厭的舉動。所以我必須多愛他一點,抱抱他,安撫他,了解他,而且我要告訴他一個很棒的觀念:其實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受過傷的小孩,在這個世界上,除非是被健全愛的教育養大的孩子,否則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靈傷痕,只是說與沒說出來而已。所以不要害怕傷口,它們都有痊癒、健康的機會,只要你想要它變好。

我了解你的心,或許因為大人的暴怒,或許你被冤枉,受了委屈;又或許大人的無端情緒發洩到你身上,而你無法理解為什麼必須承受這些。我會這樣跟你說,大人也會做錯事,他們不是生來就會當父母的,他們也是在生下小孩後才慢慢學習這門功課,所以我們必須體諒父母的不完美。有時候他們因為好面子,覺得必須得到孩子的尊重,而嘗試努力地扮演父母這個角色;只是他們可能不夠明瞭,任何角色扮演都無法真心流露,當他們被看穿,或覺得很疲憊時,就容易生氣、不自在,而在無意間對自己最疼愛的對象大發脾氣。

其實,天下的父母都是愛小孩的,只是有時愛的方式可能很不成熟,更何況有的爸爸媽媽,自己的個性都還像個孩子呢?所以當他們不及格時,請試著原諒吧!

或許你會羨慕別人有個幸福的家庭,生活在溫馨的氣氛裡。別灰心,長大以後,你也可以建立這樣的家庭,如果你的父母不好,那正好,你只要做到「反其道而行」就好了;如果他們很易怒,你就當個好脾氣的人,別像他們一樣討人厭;如果他們不講道理,你就以果斷理性的態度處理每件事,別受到不好的影響。

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對於別人總是投變化球和壞球,你能抱怨嗎?就如同在球場上,誰能代替你當打擊手呢?揮棒落空,只能反省自己技巧不佳,不能怪投手給你變化球,所以加強自己的打擊能力,才是面對現實;一味停留在哭泣與抱怨中的人,永遠是輸家,你要當輸家嗎?

NO
NO!別當這樣的人,別讓任何人影響你,堅強起來吧,美麗的人生正等待開啟。只要你相信,未來還有無限可能;是的,人生有時候就是這麼簡單。

如何活得很正向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很悲慘、很可憐時,往往放大了問題,更忘了其實世界還很遼闊。這時候不妨推開家門到處走走看看,別把眼光鎖定在固有的生活裡,學著放鬆一下,去運動、找朋友聊聊、看電影、逛街等等,都可以抒發情緒。

知名作家鄭石岩教授曾設計一個壓力公式:壓力=負載/自我能力。這是什麼意思呢?負載如同卡車上所承載的東西,自我能力則是這部卡車的承載能力。如果你現在覺得很難過,似乎被壓力逼得喘不過氣來,表示有幾個可能,一是你的自我功能減弱了,或是你在「卡車」上頭放了太多東西。例如把功課或工作上的壓力帶回家,讓家人一起承受,這些無形宣洩給家庭的負擔,往往變成衝突與情緒。所以很多時候家人們是無辜的,本來就與家庭生活無關的事務,卻因個人不善處理,而加諸到家庭關係裡,造成眾人的壓力。

在此,提供三帖減輕負擔的良藥:

第一是運動──運動可以刺激腦下垂體,分泌腦內啡,使人的心情變好。而且也可以增強體力,強化我們承受壓力的能力。
第二是開心──每天起床後、回家前,深深吸一口氣,吸入正向的能量,感覺自己的胸口鬆開了,把眉毛揚一揚,振作起來,再面對一天的生活、面對家人,並且要記得:一旦你經常這樣作,行為會影響情緒,人真的會變得比較快樂。
第三是大笑──因為笑可以產生內臟按摩,而且笑的時候通常都會深呼吸,可刺激身體產生令人舒服、愉快的物質。

如何看待壓力本身,見仁見智。同樣的壓力,有人覺得沒什麼,卻令有些人崩潰。其實人生不是決定於所遭遇的事,而是由自己看待事物的觀點來決定會發生哪些事,而做事的習慣則慢慢變成你的個性個性往往成就命運

看待壓力可以更正面,心理學家說:「壓力加鼓勵等於潛力」。適度的壓力是必需的,人處於世界,不可能沒有壓力,所以我們應該帶給自己和別人正面的鼓勵和支持,使雙方的耐壓性變好,開發出更高的潛能。

從今天起,要改變你的人生,就從花點時間關懷別人開始吧!即使忙於念書沒有空閒,那至少學會尊重每個人。若有人向你求助,就算無法幫忙,也要表示支持的態度;若有人得罪你,就想想他其實已經到了極限,如果可以,你應盡可能協助他。這也就是以「多多付出,少少得到」的態度去處事。因為當你能為別人付出時,他們自然會喜歡你,而從你的身上散發出的力量,也會吸引更多正向的事物。例如每天看到同學,都可以親切地向大家打招呼;老師若交待事情,則開心、盡責地完成,久而久之,大夥看到你,簡直就像看到一位菩薩或天使,當然會心生歡喜,而且最重要地是,你會更加喜愛自己。回家後,你也可以主動分擔家事,關心父母今天的心情,那麼就算有一兩次考試考差了,他們也不會像以前一樣,立即又打又罵。因為在父母的心中,你是一位好孩子,自然對你多了一份包容之心。

例如,有一支萬用鑰匙,總是能打開每道門,別的鑰匙很羨慕,問它為什麼可以做到如此,它說:「因為我了解它們。」嘗試去了解你的家人、朋友、師長,而不是傻傻等著他們體諒你,首先付出關懷的人,總能贏得愛與尊敬;日子一長,不用你去要求,自然會得到想要的愛。

走出憂鬱,做自己的主人

再回到前面所說的那位憂鬱男孩小緯,經過長期輔導後,現在他已成為一位會自動自發讀書、脾氣溫和、愛護弟妹的好哥哥,為什麼人可以有這麼大的轉變呢?我所用的方法,是藝術治療。

藝術是大家共通的語言,很適合不擅於表達自我內心或還未準備好面對內心的人。從小緯的繪畫裡,可以看到嚴重的心靈創傷,和對家人、父母隱藏的巨大憤怒,那都是他平日不肯承認的部分,但卻因此嚴重挫折自己的學習能力及身體狀況,導致憂鬱、成績低落、悲慘的人生觀。
  
在幾個月的藝術治療中,我以繪畫為媒介,讓小緯去體悟以上所述的正確觀念,給予他溫暖、支持、了解和包容,絕不說教。不管在他的圖畫裡,看到什麼可怕或偏差的畫面與訊息,都不加以批判,因為當我放下身段去對待他,排除權威和權力鬥爭,慢慢地雙方才能彼此信任,流露出內心真正的聲音。
  
由此小緯慢慢開始改變,將憤怒發洩在繪畫中。終於有天他發洩夠了,開始願意接受我的建議,此後他的進步幅度簡直比受創的大人還快,看見他臉上陸續展露出自信和快樂,這時的我,真的比誰都還開心。
  
從這個男孩身上,我看到人類的可塑性,並深深相信沒有人是真正存在劣根性。心理學上有句話:「十五歲之前的孩子的行為,都是反映出父母的教養方式。」所以孩子出現偏差行為時,請不要急著責怪,而是先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出了問題?並且記得,永遠不要放棄他們,就像你不曾放棄自己一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ung5612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