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歌謠發展史

1.土地之歌

1-1-1土地之歌

 台灣的民謠源遠流長,各族群各有其母語表達的傳統歌謠。當漢人在這塊土地彈唱「渡海悲歌」之前,原住民已在山川原野傳唱自己的歌。閩、粵移民帶來的「中原音樂」與在地戲曲所結合的歌樂以及代代相傳的民謠,成了庶民生活的一部分。先民以歌謠抒發心曲,因此有「唸歌唱曲解心悶,無歌無曲枉青春」的俗諺。

原住民

  原住民的語言和單音節的漢語不同,歌謠的差異性自然很大;原住民所使用的簡拙自製樂器,也與漢族傳統樂器殊異。泰雅族的口簧琴、布農族的弓琴、排灣族的祭歌、布農族的祈禱小米豐收歌、邵族的杵音、平埔族的祭祖歌謠等「山靈的頌歌」,民族音樂學者皆視為音樂瑰寶。原住民的祭祖、頌天、狩獵、豐收、談情等歌謠,不僅令人驚為天籟,也被民族音樂學者視為研究的奇珍。

客家

  台灣的閩、客族傳統音樂除了源於中原,也有出於本土,或向傳統戲曲擷取養分。客家民謠有平板、山歌子、老山歌等「九腔十八調」。早期客家先民在荒山野嶺艱苦開墾之時,將內心的感觸配合採茶、耕種的勞動韻律而哼成歌謠;或為了與對山朋友高聲談話,而把聲音提高、語調拉長,也逐漸演變成悠揚的曲調,因此客家山歌一直保有即興的特性。

閩南

 台灣閩南系民歌,是以閩南語演唱,代代口授相傳下來的歌謠,依其產生、流傳的分布狀況,大致可劃分為西部平原、恆春地區以及北宜地區等三大區域,這也正是閩南人定居開發的主要地區。依照其歌詞內容的不同大略可分為家庭倫理類(如:病子歌)、勞動類(如:牛犁歌)、愛情類(如:六月茉莉)、祭祀類(牽亡歌)、敘事類(如:雪梅思君)、娛樂類(如:飲酒歌)等。不過因其歌詞常兼具多重意義,所以很難被單一分類。閩南民歌的演唱大多屬於單音曲調唱法,其次是相褒對唱,譬如桃花過渡或土蚓仔歌,另外也有吟誦式唱法,但較少見。閩南民歌和閩南語的聲腔抑揚有密切的關係,極富鄉土韻味,歌詞多為四句七言的「四句聯仔」形式。

1-1-2台北古音

 在台灣北部凱達格蘭族的文化裡,並未發展出他們的文字,如今所能知道的是口耳相傳的口碑故事和歌謠,在僅存幾首的民間歌謠,從它的歌詞中,可以知道這是一首祭祀用的歌謠,凱達格蘭族在每年作物收成後都會舉行祭祀儀式,以慶祝今年稼作豐收,感謝先人德蔭庇祐﹔同時祈求來年,無論是耕作是打獵,都能有好收成。歌詞的內容切合實際、簡單明瞭,富有原住民族獨特的生命力,這首歌謠也被許多學者專家採用,作為研究凱達格蘭族人風俗民情的重要資料。

澹水各社祭祀歌

遲晚日居留什

遲晚眉

街乃密乃濃

街乃密乃司買單悶

打梢打梢樸迦薩魯塞莫

樸迦薩魯朱馬喈嚼喈

麻查吱斯麻老麻薩拉

虔誠的邀請祖公呀

虔誠的邀請祖母呀

你來了請你喝酒

你到了請你吃飯

庇祐年年好收成

自東自西好收成

捕鹿也好收成唷

 在頌揚祖德有關的歌曲。歌唱者以對子孫後輩講話的口氣,娓娓道來先祖宏偉的氣魄,述說先祖英勇的事蹟,一邊感嘆今不如昔,實具有勉勵後輩向前看齊,好好努力。這是一首十分具有勵志性質的歌曲,幾乎就可以想見,一位老爺爺身邊圍坐著他的小孫子們,講述著當年勇,或許也帶著年老力衰的悲從中來,絮絮叨叨不厭其。

下澹水頌祖歌

巴干拉呀拉呀留

礁眉漢連多羅我洛

礁眉呵千洛呵連

呵吱媽描歪呵連刀

唹嗎礁卓舉呀連呵吱嗎

無羅嗄連

巴千拉呀拉呀

請你們細細聽呀

我祖呀 如同大魚

凡行走 必於眾人之前

何等氣魄 何等英雄

我輩子孫不肖呀

如風吹 柳絮舞

請你們細細聽呀

2.台語歌曲發展史

2-1台語金曲年華

2-1-1流行樂的起源

從民謠到台語創作歌曲

 在日治時期台灣的美術、音樂、文學、新劇、歌謠、電影是以台北大稻埕為中心。日本殖民統治之後,校園裡開始教唱「國語歌曲(日本歌)」,台灣學童紛紛唱起「君之代」、「六氏先生歌」和日本童謠。一九二○年代,非武裝抗日民族運動勃興,幾首代表「愛台反帝」的社會運動閩南語歌曲,成為「台灣文化協會」巡迴各地時鼓吹民族意識的有力伴唱。例如以咱是開拓者,不是戇奴才為訴求的「台灣自治歌」、歌頌美麗島山川秀麗的「咱台灣」,還有「美台團團歌」等,皆為反抗日本殖民霸權留下見證,這些歌曲不僅是民族詩篇,也是一九三○年代閩南語創作歌曲的先聲。

  閩南語流行歌曲雖已在一九二○年代出現,但因唱機在當時並不普及,因此未能造成流。一九三二年因為配合上海電影「桃花泣血記」在台上演所創作的閩南語同名歌曲,片商為了宣傳,邀請大稻埕當地名人詹天馬作詞、王雲峰譜曲。「桃花泣血記」這首歌完成後,還雇了小型樂隊到當時的永樂町、太平町(今天台北市延平北路、迪化街一帶)沿街演奏,以吸引觀眾前往戲院觀賞此片。隨著電影的風行,這首歌在全台灣受到歡迎,因此當時在台北的「古倫美亞」唱片公司將其錄製成七十八轉唱片發行,轟動全台,「台灣第一首流行歌曲」於是在台北誕生。

 這種為「影戲」(電影)製作廣告歌,再灌錄「曲盤」(唱片)發行,是台灣閩南語流行歌曲初期的現象,其他的「中國電影─台灣歌曲」還有「懺悔」、「人道」、「倡門賢母」、「一個紅蛋」等。而「桃花泣血記」的流行,也促使古倫美亞公司萌生商機,在以往製作南管、北管、歌仔戲、京戲等傳統戲曲唱片外,另開發流行歌曲系列的唱片。

2-1-2黃金八年

 一九三二至一九三九被稱為閩南語歌謠的黃金八年。台北古倫美亞公司禮聘台灣新文學運動作家陳君玉主持文藝部,在其籌策下,羅致人才,乃有一九三三年的「望春風」、「月夜愁」等作品發行,作詞者分別是李臨秋與周添旺,作曲者均為客籍的鄧雨賢。之後,鄧雨賢又有「雨夜花」、「碎心花」、「春宵吟」、「四季紅」等佳作,作曲家郭芝苑曾評論鄧雨賢的作品是:根源來自台灣民謠傳統曲調,可以說是台灣的演歌。

 流行歌曲有商機,唱片品牌便如雨後春筍般地在台北出現,博友樂、泰平、利家等相繼上市。一九三五年,勝利唱片加入競爭,歌壇聲浪更為澎湃。其中,加入勝利唱片專職作詞的陳達儒創作質佳量多,比如「白牡丹」、「農村曲」、「心酸酸」、「青春嶺」、「送出帆」等,搭配的作曲家有陳秋霖、蘇桐、姚讚福、林禮涵等人。可是好景不常,一九三七年日本蓄意展開侵華行動,隨即對台灣施行了各項高壓政策,並下令禁用漢文,流行歌曲的好景不再,之後在日本「皇民化運動」之下,流行歌曲首當其衝,唱片公司也紛紛歇業,發展中的閩南語流行歌曲至此被迫暫時畫上休止符。

2-1-3傳唱老台北

 一九二四年由陳天來投資興建落成的永樂座,是大稻埕著名的電影院和劇園,今已拆毀。「望春風」的作者李臨秋就曾經在『永樂座』當「茶房」,雖然僅有小學學歷,在戲院的耳濡目染及歌人醫師林清月的指導下,熟讀詩書的李臨秋初試創作電影歌詞,立刻為哥倫比亞公司延攬,名氣漸亮。

  法主公廟對面,有一家咖啡廳「天馬茶房」,在日治末期和光復初年是大稻埕知名交誼餐飲店,由當代名「辯士」(黑白兼默片時代電影劇情解說員)詹天馬所經營。當年,詹天馬為社會名流,第一首流行歌曲─「桃花泣血記」之歌詞,即出於他的手筆;詹天馬本人也是台灣新劇的推動者和電影片商。

2-1-4變調的歌聲

  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台灣總督府下令箝制漢文,以漢字創作的閩南語流行歌曲面臨山雨欲來的威脅,「望春風」的曲調被填上「大地在召喚」日文歌詞,以歌頌大日本帝國英勇的「南進」。一九三八年,陳秋霖成立東亞唱片,但僅維持了二年餘,就在愈形熾熱的戰爭氣氛下關門大吉。在這期間,東亞唱片製作了吳成家作曲、陳達儒作詞的「阮不知啦」、「心茫茫」、「港邊惜別」,成為日治時代台灣流行歌曲的尾聲之作。 

 隨著皇民化運動的緊鑼密鼓,「雨夜花」、「月夜愁」被擅改成日語的「榮譽的軍夫」、「軍夫之妻」,變調為激昂的軍歌,驅策台灣青年為大東亞戰爭奉獻犧牲。台灣流行歌曲被迫畫上了休止符!

  一九四三年,日本東洋音樂學校畢業的呂泉生返台,採集了「丟丟銅仔」、「六月田水」、「一隻鳥仔哮救救」等民謠,編寫成合唱曲。一九四五年,他創作「搖嬰仔歌」,是他為三個月大的兒子所作的搖籃曲,時值盟軍飛機激烈轟炸台灣,此曲反映出當時台灣父母的心情。

2-1-5聽聽看

月夜愁

周添旺/作詞   鄧雨賢/作曲

月色照在三線路,

風吹微微等待的人,那未來,

心內真可疑,想不出彼個人,

啊…怨嘆月暝。

更深無半,獨相思,

秋蟬哀啼,

月光所照的樹影,

加添阮傷悲,

心頭酸,目屎滴,

啊…無聊月暝。

敢是註定無緣份,

所愛的伊為何乎阮,

放不離,夢中來相見,

斷腸詩唱未離,

啊…憂愁月暝。

 這首「月夜愁」是一九三三年由鄧雨賢、周添旺二人合作的不朽之作,將那種月光下所引發的感傷意境,描述的淋漓盡致,或許是因為客家族從西元一千六百多年起就過著浪跡各地的艱苦生活,在與大自然搏鬥又望月思鄉的環境之下,自然孕育成哀怨的客家歌聲,鄧雨賢的血液裡,自然也逆流幡纏著多愁善感的基因。

雨夜花

周添旺/作詞   鄧雨賢/作曲

雨夜花,雨夜花,

受風雨吹落地,

無人看見每日怨嗟,

花謝落土不再回。

花落土,花落土,

有誰人可看顧,

無情風雨誤阮前途,

花蕊凋落欲如何。

雨無情,雨無情,

無想阮的前程,

並無看護軟弱心性,

乎阮前途失光明。

雨水滴,雨水滴,

引阮入受難池,

怎樣乎阮離葉離枝,

永遠沒人可看見。

 雨夜花誕生於一九三四年,是鄧雨賢和周添旺合作,由當時名歌手「純純」(本名劉清香)首唱並灌成唱片。「雨夜花」是描述一位鄉下姑娘愛上台北城一名青年,因一失足成千古恨而淪為酒家女的不幸遭遇。作曲家鄧雨賢巧妙地將這一個悽惻感人的故事譜成流傳至今的不朽名作。「雨夜花」不是花,而是比喻那不幸女孩的淒涼遭遇,有如雨夜裡被摧殘的花朵。

2-2從離亂之歌到噤聲的年代

2-2-1離亂之歌

 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戰火餘燼下的台灣百廢待舉,唱片製作業無法即時恢復,閩南語流行歌曲經常藉著廣播發聲。當時的台灣廣播電台(「中廣」前身、今台北二二八紀念館)是唯一的廣播機構,民間的活力仍讓閩南語歌歌聲不輟,其中,走唱藝人扮演了傳唱的角色。那卡諾(黃仲鑫)作詞、楊三郎作曲的二人處女作、也是成名曲的「望你早歸」,雖是描述失戀心情之作,但在當年的社會氣氛下,卻成為戰火餘生、家人離散的民眾心聲。

 一九四八年,李臨秋發表「補破網」,詞意雖是「破網補情天」,但因「漁網」與「希望」為閩南語諧音,有期待願望、希望「從今免補破網」之意,暗喻台灣人渴望揮別戰爭陰影、憧憬未來的心情。張邱東松感時憂民的詞曲作品有一九四六年的「收酒矸」和一九四九年的「燒肉粽」,雖是販賣「市聲」,但曲中自有打動人心的深意。描述為生活拚搏、填補家計、穿街走巷叫賣肉粽的失學少年,無奈淒涼但又艱辛奮鬥的處境。

 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遷台,台灣社會一片兵荒馬亂。此時,呂泉生因曾經目睹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的慘烈,認為不應再有族群衝突的事情發生,便寫下「杯底不可飼金魚」,以好漢剖腹來相見、情投意合上歡喜、朋友弟兄無議論等詞句,呼籲社會大眾能夠不分地域,和平共存,不再發生猜忌、傾軋、爭鬥的事情。

 走過日治末期陰影的流行歌壇從業者,如周添旺、陳達儒、蘇桐、姚讚福、林禮涵、李臨秋等人雖然仍有創作,但因整個政治、社會環境的變化,多呈意興闌珊之態。不過,光復後的新秀如楊三郎、許石,反而在此惡劣環境下,表現出打死無退的精神。「黃昏再會」、「安平追想曲」、「鑼聲若響」、「港都夜雨」等都是這個閩南語歌謠創作青黃不接時代的佳作。而後吳晉淮、洪一峰也創作了「關仔嶺之戀」、「蝶戀花」、「舊情綿綿」、「淡水暮色」(後二首為葉俊麟作詞)等受歡迎的作品。

2-2-2淡水河露天歌廳

  現在的淡水河第九號水門外的延平河濱公園,在四○年代時是民間利用義務勞動所營造出的休憩用地,而此處正是〈淡水河露天歌廳〉的所在地。附近有將近十處的「茶座」,只要一杯茗茶的消費,就可躺在竹椅上,於星空之下,聽一整個夜晚的閩南語歌曲,「安平追想曲」、「賣菜姑娘」、「青春悲喜曲」等正是那個年代所創作的流行歌曲。

2-2-3日語翻唱歌到禁聲年代

  一九五○到六○年代,台灣雖是開發中的國家,但經濟已逐漸起飛。流行歌壇出現「仿冒」現象。一九五○年代以後,引用日本流行歌曲曲調的閩南語歌大量湧現,「黃昏的故鄉」、「溫泉鄉的吉他」、「孤女的願望」、「可憐戀花再會吧」等改編曲,風靡大眾,閩南語歌謠創作風氣更趨低沉。

 直到一九七一年中視播出「金曲獎」歌唱節目,才有「送君珠淚滴」、「心內事無人知」、「西北雨」等新曲出現。在這段時期,郭金發、劉福助各有新作,如「為什麼」、「安童歌賣菜」;郭大誠的詼諧歌「糊塗總鋪師」、「糊塗裁縫師」也深受歡迎。一九七○年代推動淨化歌曲,有「梅花」、「中華民國頌」,作為改善當時的「靡靡之音」。

2-3國語歌曲發展史

2-3-1國語歌曲

 一九四五年之前,國語歌曲在台灣尚無市場可言。國語歌曲在一九四五年隨著國民政府接收進入台灣。周璇、白光、吳鶯音的歌聲,成了大陸來台人士的懷鄉曲。

 一九五○年代是居住在香港的姚敏最風光的年代。當年的流行歌曲中,除了「南屏晚鐘」是由王福齡作曲,陳蝶衣作詞外,其餘的流行歌曲不論署名是姚敏,梅翁或杜芬,皆是姚敏所作,如「春風吻上我的臉」、「我要為你歌唱」、「我是一隻畫眉鳥」、「東山飄雨西山晴」、「情人山」、「江水向東流」、「小小羊兒要回家」及「情人的眼淚」等。

 一九五○年代末,本土創作的國語歌曲逐漸成為強勢歌聲,「高山青」、「綠島小夜曲」、「昨夜你對我一笑」、「願嫁漢家郎」等,透過廣播流行全台。

2-3-2梁祝黃梅調熱潮

 一九六三年,香港邵氏的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來台造成大轟動,梁祝的黃梅調人人朗朗上口,「江山美人」、「七仙女」等黃梅調電影隨之大行其道。

 「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台灣上映,連映數月不輟,「梁兄哥」凌波更因此榮獲第二屆金馬獎「最佳演技特別獎」。

 據說由於凌波是以女扮男裝演出,不便領取「最佳男主角獎」,於是評審另立「最佳演技特別獎」獎項以贈。時至今日,台灣傳媒提到凌波,仍以「梁兄哥」稱之,可見《梁山伯與祝英台》餘威猶在。

2-3-3群星在閃耀

 一九五○~一九六○年代,國內流行歌曲那時的傳播管道只有黑膠製的唱片和透過廣播,而且受限於傳播管道,歌手必須以音色和歌藝取勝;一九六○~一九七○年代,此時傳播管道除唱片之外,還有歌廳、電台、電影及電視等。其中又以一九六二(民國五十一)年台視的開播,衝擊最大。

 原本熟悉以『聲音』見世的歌手,面對影像的革命性發展,開始試著修飾自己。當時的歌手如紫薇、張琪、冉肖玲、金燕、謝雷、婉曲、青山等,都是最有代表性的歌手;外型華麗、氣質雍容、淺笑盈盈,走的是百老匯的舞台表演形式,相當具有明星藝人的架式。此時的表演方式也由於影像的強調,便開始走向純歌藝講美貌的時代。

2-3-4反共愛國歌曲

 在一九五一~一九六○年代較能反應社會變遷的曲目,有楊勇溥的「我的家在大陸上」及林禮涵曲、王深詞的「家在山那邊」。「家在山那邊」的歌詞充份反應當代反共思鄉的意識形態。歌詞如下:

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那兒有茂密的森林,

那兒有無邊的草原,春天播種荳麥的種子,秋

天收割等待著新年。

張大叔從不發愁,李大嬸永遠樂觀。

我的家在山的那一邊,張大叔失去了歡笑,

李大嬸收藏了笑靨,

鳥兒飛出溫暖的窩巢,春天變成寒冷的冬天。

親友們失去了自由,拋棄了美麗的家園。

自從窟洞裡鑽出來狸鼠,一切都改變了。

牠嚼食了深埋的枯骨,侵毒了人性的良善。

朋友!不要因一時歡樂,

朋友!不要貪一時苟安。

要儘快的回去,把復仇的火把點燃,

不要忘了我們生長的地方,

是在山的那一邊山,山的那一邊。

 在一九五○至一九七○年代間的國語歌曲,是以所謂的反共愛國歌曲為主,藉由扣人心旋的激昂曲調,傳達對國家民族的熱愛與對故國山河的憧憬,一九五○年代的人唱「台灣好」、「家在山那邊」,一九七○年代的人唱「龍的傳人」。一九九○年代由於解嚴,開放大陸探親,國山河的概念已幾乎不出現在流行音樂中了。

2-4唱自己的歌

2-4-1唱自己的歌

 為「唱自己的歌」溯源,一九五二年創刊,共出版九十九期的《新選歌謠》應居首功。其中的創作歌曲,後來多被選入國小音樂課本,至今大家耳熟能詳。

 一九七五年夏,楊弦辦「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一九七六年冬,淡江文理學院(今淡江大學)舉辦一場民謠演唱會,演出曲目全是西洋熱門歌曲。其中李雙澤很不以為然,便彈唱起「國父紀念歌」、「西風的話」、「補破網」,並對聽眾說:「為什麼不唱自己的歌?我們是沒有歌的民族嗎?」當場噓聲和掌聲交錯。他曾有「美麗島」、「少年中國」等十幾首創作。於是,兩樁原本沒有交集的事件,後來被認為共同催生了現代民歌。

 這股一九七○年代中期興起的新民謠運動,從專院校流行到大眾社會,而有「校園歌曲」之稱。楊弦譜自余光中詩集白玉苦瓜的八首歌,獲得當時文藝界的肯定和推介,洪建全文教基金會也予以支持,為新民謠推波助瀾。此外,當時文化界的回歸鄉土風潮,也強化了青年歌手唱自己的歌的意識。

2-4-2校園歌曲由盛而衰

 一九七七年,新格唱片公司創辦「金韻獎」,以「這一代年輕人的心聲」為訴求,徵求歌曲、甄選歌手、發行唱片,並在校園舉辦巡迴演唱會,一時之間蔚為風潮;金韻獎的成功,誘發其他唱片同業跟進,如海山、麗歌、四海等原本以發行國語流行歌曲為主的公司,也紛紛製作風格相近的歌曲,或找民歌手為原有旗下歌星寫歌。這股熱潮由唱片公司年度的選,延燒到媒體採每週票選的方式來製定排行榜。一九八○年七月,由民生報、華視綜藝一百、中廣亞洲之聲、警察電台平安夜等強勢媒體節目聯合舉辦的「創作歌謠排行榜票選活動」,將民歌轉為「創作歌謠」,採每週票選方式排順序,更有推波助瀾的效果。

 校園歌曲在一九八○年代漸與商業性的通俗歌曲合流,清新之聲漸息。此時羅大佑以「鹿港小鎮」、「亞細亞的孤兒」等高亢激昂的歌聲,為一九九○年代反映社會的創作歌手開先鋒。而民歌運動所造就的民歌手,也成為下一個世代流行音樂的主導與核心。

2-5百家爭鳴

2-5-1重新發聲

 一九八○年代初,世界石油危機波及台灣經濟,物價高漲、人心苦悶。一九八二年,閩南語歌曲「心事誰人知」紅遍全台。一九八五年,「舞女」從南部夜市流行到台北都會。一九八九年,「愛拚才會贏」成為一唱再唱的歌、喊了又喊的大眾口語。

 在這閩南語歌當道的年頭,唱閩南語歌曲,不再令人自卑,也不再讓人屈辱,連寫下「最後一夜」國語流行歌曲的作詞者慎芝,也寫下「情字這條路」這首閩南語歌曲,風潮所及,年輕學子也紛紛投入閩南語歌壇。

 不過,當台灣從一九五○年代以來的慘淡奮發,一路奔向以經濟奇蹟傲視國際之時,社會風氣也逐漸奢侈糜爛,閩南語歌曲的「酒氣」隨之濃厚起來,「酒後的心聲」高居排行榜,可見一斑。

 

2-5-2飛揚的八零年代

 一九八○年代後期,新科技音響革命,為人們的聽覺帶來前所未有的便捷。家庭音響設備和有聲出版,強力分食消費市場;消費刺激生產,有「夢工場」之稱的唱片公司便開始為各階層人士之所好圓夢。於是上至教授作家,下至青年學子,各路人馬紛紛投身歌壇。同時,因威權體制逐漸崩解,淨化歌曲不再一聲獨響,唱片市場需求空間加大。這些因素都讓廿世紀末期的台灣歌壇,多音交鳴、眾聲齊響。

 在社會議題創作路線方面,受到西方反戰、反社會的抗議歌曲影響,抗議歌手也加入一九八○年代末期民主化運動的陣容。黑名單工作室陳明章的「抓狂歌」、「台北帝國」和林強的「向前走」、「春風少年兄」,吶喊出年輕人的心聲。

 一九八○年代的流行音樂,是一個強銷歌手、塑造偶像的年代,如小虎隊、創作型歌手(黃舒駿),或具社會反思能力的批判型歌手(羅大佑)。

2-5-3狂飆的九零年代

 一九九○年代台灣流行歌壇,面臨歌手國際化的趨向,許多香港歌手,紛紛來台發展,搶食國語歌壇的大餅,形成繼一九五○年代之後,香港歌手第二度進軍台灣的現象。另外,包括若干華裔美人(洛城三兄弟即L.A. Boyz)、日本歌手(千葉美加、TOKYO D)、新加坡歌手(許美靜)等。而這些外籍藝人,不僅帶來新的演唱風格,同時也對台灣本土歌手形成極大的壓力,以新成立的IFPI唱片銷售排行榜為例,一九九六年八月的前二十名中,只有十首歌曲為國內歌手所唱,另外十首歌曲則為來自香港、新加坡歌手所唱,可見歌星出唱片時,競爭是多麼激烈。

 在一九九○年李宗盛製作、陳淑樺主唱的「夢醒時分」、「一生守候」同時進入十大暢銷唱片專輯,其他還有「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我是一隻小小鳥」等曲;一九九二~一九九三年,鄺美雲的「容易受傷的女人」、羅時豐及王瑞霞對唱的「小姐請你給我愛」、黃鶯鶯的「哭砂」、龍千玉的「心掛意無路用」、江蕙的「感情放一邊」及陳小雲的「招弟和罔市」,此外還有張學友的「吻別」。一九九四年暢銷曲有劉德華的「忘情水」、巫啟賢的「太傻」、張學友的「偷心」、張秀卿的「車站」及辛曉琪的「領悟」等曲。一九九五年有李宗盛製作的「傷痕」、張宇的「用心良苦」等曲。

禁歌

官方檢查流行音樂,常以違背社會善良風俗、誤導人心思想作大帽子,對流行歌曲作出禁唱的處分,如早期歌謠(補破網),即以「過度悲情描繪台灣人民生活」而被禁唱,到一九八○年代初,(酒矸倘賣否)也以同樣理由被要求修詞。因此,早期詞曲作者對於歌詞內容多所保留,避免過度直接反映社會、批評時政,以免遭到來自官方的處分。

3. 傳唱台北城

3-1-1傳唱台北城

再會吧!北投

詞:陳明瑜 曲:陳明章

春夜的雨水滴落來

冷霜霜 滴在這條無情的無尾巷

春夜的北投 是酒意 是回憶

是一朵花淪落的風塵 是三分酒意中的溫柔

來來來 牽阮的手

勸你一杯最後的紹興酒

阮沒醉

阮只是用阮一生的幸福舖著你的溫泉路

舖著這條破碎的黃昏路

 

淡水河邊

作詞:葉俊麟 作曲:日本曲 

黃昏的淡水河邊 路燈閃閃熠

看四邊的景緻  不覺心傷悲

想起著彼當時  雙人情意甜

時常約束在河邊 快樂伴相隨

..啊 現在你放阮塊相思

黃昏的淡水河邊 越頭看過去

有一對好情侶  坐在河岸邊

為怎樣心愛的  無情甲無義

開聲叫著你名字 到底去叨位

..啊 真無疑變心作你去

阮也是親像伊  無伴在身邊

孤單茫茫惦這位 行來又行去

..啊 永遠是袂凍再作堆

 

台北上午零時

作詞:周添旺 作曲:楊三郎

紅燈綠燈光微微 風送菸酒味

夜半做陣在路邊 談情到深更

一見鍾情彼日起 雙人情綿綿

啊感傷的城市 台北上午零時

濃夜寒冷露水滴 寂靜月暗暝

夜夜酒杯那捧起 面笑心哀悲

希望了解阮心意 惜花連花枝

啊多愁的城市 台北上午零時

環境支配過半時 薄命的女兒

雖然煙花無失志 期待見月圓

一生真情獻乎你 不願離身邊

啊齷齪的城市 台北上午零時

 

河邊春夢

作詞:周添旺 作曲:黎明

河邊春風寒 怎麼阮孤單 抬頭一下看 幸福人作伴

想起伊對我 實在是相瞞 到底是按怎 不知阮心肝 

昔日在河邊 遊賞彼當時 時情佮實意 可比月當圓

想伊做一時 將阮來放離 乎阮若想起 恨伊薄情義 

四邊又寂靜 聽見鳥悲聲 目睭看橋頂 目屎滴胸前

自恨歹環境 自嘆我薄命 雖然春風冷 難得冷實情

淡水河邊的愛情往事,只剩孤單的身影

 

青春嶺

作詞:陳達儒 作曲:蘇桐

雙人行到青春嶺 鳥隻唸歌送人行

溪水清清流昧定 天然合奏音樂聲

青春嶺 青春嶺頂自由行  

嶺頂春花紅白蕊 歡喜春天放心開

蝴蝶賞花成雙對 花腳自由亂亂飛

青春嶺 青春嶺頂自由行  

春風微微吹嶺頂 四邊無雲天清清

青春歡喜青春景 春色加添咱熱情

青春嶺 青春嶺頂自由行

  年輕人自由戀愛,不受拘束的暢遊陽明山美景。

 

八○年代美麗的哀愁

作詞:林邊 作曲:廖學良

八○年代無詩也無歌 秋天過了寒天到 西門町霓虹像漁網

路淡淡 車在動 電影街 全是人

八○年代無詩也無歌 熱鬧西門町 阮依然是孤單

八○年代無你也無我 中山北路已經老 路邊楓樹漸變紅

風在吹 雲在飛 過去繁華像眠夢

八○年代無你也無我 舊愛到新歡 阮依然是孤單

八○年代美麗的哀愁 寂寞心情人跟人 淡水河邊也冷淡

你是你 我是我 情是冷 愛是冰

八○年代美麗的哀愁 四界攏是人 阮依然是孤單 阮依然是孤單

 

月夜愁

作詞:周添旺 作曲:鄧雨賢

月色照在三線路 風吹微微

等待的人那未來

心內真可疑 想昧出彼個人

怨嘆月暝 

更深無伴獨相思 秋蟬哀啼

月光所照的樹影

加添阮傷悲 心頭酸目屎滴

無聊月暝 

敢是註定緣份 所愛的伊

因和乎阮放昧離

夢中來相見 斷腸詩唱昧止

憂愁月暝

在月色籠罩的三線路(今中山南路)旁,苦等情人的心情之歌。

 

木棉道

作詞:洪光達 作曲:馬兆駿

紅紅的花開滿了木棉道,長長的街,好像在燃燒,

沉沉的夜徘徊在木棉道,輕輕的風,吹過了樹梢。

木棉道,我怎能忘了,那是去年夏天的高潮;

木棉道,我怎能忘了,那是夢裡難忘的波濤。

啊,愛情就像木棉道,季節過去就謝了;

愛情就像那木棉道,蟬聲綿綿斷不了。

木棉樹是羅斯福路上最精彩而令人難忘的風景

 

忠孝東路走九遍

作詞:鄔裕康 作曲:郭子

這城市滿地的紙屑 風一刮像你的嫵媚

我經過的那一間鞋店 卻買不到你愛的那雙鞋

黃燈了人被趕過街 我累的攤坐在路邊

看著一份愛有頭無尾 你有什麼感覺

耳 聽見的每首歌曲 都有我的悲

眼 看見的每個昨天 都有你的美

哦 忠孝東路走九遍 腳底下踏的曾經你我的點點

我從日走到夜 心從灰跳到黑

我多想跳上車子離開傷心的台北

忠孝東路走九遍 穿過陌生人潮搜尋你的臉

有人走的匆忙 有人愛的甜美

誰會在意擦肩而過的心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ung5612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