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選了桃花鄉當絲竹比賽的指定曲,考慮到將來在賽前必定要在體育館公開表演,為了讓大部分的學生屆時能對樂曲有所相應,所以就找出歌譜,並從露天標下九十九元的光碟,準備進行教學。
這首輕快的歌曲是發表在日治時代的1936年,由陳達儒作詞,王福作曲。當年這首歌和白牡丹是放在同一張唱片中,由勝利唱片公司所發行,因為節奏較為明快、曲風清新活潑,律動性強,再加上陳達儒作的詞,不但能將台語的語言特色與旋律完美地搭配,歌詞的意境更能深刻描繪出熱戀中男女互吐堅定愛意的甜蜜、暢快的心情,因此很快地便流行起來。當時演唱者就是作曲者王福,他和秀鑾男女對唱,當時男女對唱的歌很少,這首歌的成功引領了流行,後來才又有戀愛快車、春帆、青春嶺、天清清、港邊惜別等男女對唱的歌曲,其中滿面春風的歌詞後來也被周添旺先生拿去寫歌。
這首歌的律動性強有多強?看著這位剛從南屏轉過來的學生隨著歌曲跳著抖肩舞就知道了。
這位原住民同學的表現也不差。
對於現在的小學生而言,在課堂上唱台語歌是一種很難得的經驗。
這可不是在喝飲料,而是拿瓶子當麥克風。
明明大家人手一張樂譜,唱著唱著,穿深藍色上衣的男生就往旁邊的男同學靠了過來。
學生之所以會感興趣,主要是因為歌詞中出現妹妹兩個字的歌詞,因為平常大家都習慣小妹的台語,生平第一次聽到妹妹的台語發音,都會覺得很好笑。另外,還有雙雙的台語發音,不過,其原因也只有我們頭城國小的高年級學生才能體會。
除了歌曲教唱,當然也從網路下載了別的學校參加全國比賽的絲竹版本給學生聽。
因為要比賽,所以也安排比較沒有單獨演奏經驗的學生在課堂上表演,訓練台風。
只有分部的旋律,當然不足以吸引人,這位可憐的音樂老師為了這個大提琴學生,近三年來已經自費上了快七十堂的大提琴個別課,開學以來,不但幾乎每天下課要陪學生練習,現在更要以二十年的功力陪公子練劍。
用柳琴彈奏高胡的旋律搭配大提琴的聲部,好像效果也還不錯聽。
從沒想過要讓這位學生參加比賽,學生雖然事前也會抗拒,但看起來好像沒有想像的緊張,不知道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因為在課堂上請學生幫忙拍照,事後才知道到底拍了什麼東西?這班級部分女生的表現實在是令人無言。
中間這一位的平常表現雖不滿意,但尚可接受;旁邊這兩位男學生也只好請佛菩薩慈悲加被了,拿摩帝幢摩尼勝光如來。
這是五年級大提琴學生課堂上演奏的情形,因為速度不快,又再加上揚琴的聲部,聽起來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