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五點後,高年級學生先在家長的協助下整理頭髮。
六點以後,青琳姐姐跟學生再次叮嚀舞台表演時的注意事項。
另一邊的校友正拿起手機玩樂自嗨。
校友的正後方坐的是此次協助演出的分部老師。
在視聽館門口擔任招待的學生家長們。
六年級的林文斌老師為了支持自己班上的潘岩樺同學,今年再度參加期末發表會。
游森南老師、林雲苓老師與校友游昱奎一起出席為游康妍展現全家的凝聚力。
班上有四位國樂學生的林文祈老師也走出教室,首度參加音樂會表達對學生的支持。
幼兒園的廖錫珠老師也與女兒一起參加音樂會。
七點過後,第一首演出的曲目是草蜢弄雞公。
擔任嗩吶的五義潘宇潔。
以及五信的吳苡瑄。
這場音樂會由董幸霖老師指揮兼司儀,一人獨撐全場。
校長致詞。
這是我在頭城國小十幾年來,首次由家長邀請議員(蔡文益先生)致詞。
絲竹樂合奏《慶神醮》。
二胡新生齊奏《茉莉花》及《鳳陽花鼓》。
二胡新生齊奏《美哉中華》及《山村初曉》。
大提琴新生與老師的二重奏。
潘岩樺與王振宇的大提琴齊奏嘉禾舞曲。
小小指揮家培訓成果發表,看看就好。
在台上,學生總是比較靦腆,不像平常的樣子。
揚琴重奏《打起鑼鼓慶豐收》。
學不到半年,就被要求上台的馮宇鴻,經過下午的練習,總算完整的將江蘇民歌茉莉花吹完。
拉肯巴西達(La Cumparsita)假面舞會的探戈,這首已被公定為探戈國歌的名曲發表於1917年,是來自烏拉圭的羅德里奎茲17歲時的作品,當年他只是個建築系學生,以匿名方式將這首作品交給當時最富盛名的探戈樂團羅貝多費波首演,並且以20披索的代價將此曲版權賣給布雷耶出版社。該曲於1917年首演引發一陣風潮後,即歸於平靜,直至七年後,也就是1924年,吉拉度馬托斯羅德里奎斯移居法國,結識剛從阿根廷扺達巴黎演出的法蘭西斯科卡內洛(Francisco Canaro)和他的樂團成員,才得知化妝舞會一曲已被阿根廷探戈作詞家安立奎馬龍尼 (Enrique Maroni)與裴寇爾康特西(Pascual Contursi)填上歌詞並重新命名為「如果你知道」Si Supieras(If you knew),成為暢銷歌曲。布宜諾斯艾利斯民眾在聆聽或舞過此曲後,即爭相搶購這首在秀場、唱片行及廣播中無所不在的歌曲。這股風潮旋即流行到巴黎,在當時大眾只要想跳探戈,必定先想到化妝舞會這首已成為探戈代名詞的歌曲,化妝舞會這首歌也就此從巴黎傳播到世界各地。於是為了拿回樂曲著作權,羅德里奎茲20年來進出法院無數次,才終於在1948年讓這首經典的權利回到自己身上。今天,在羅德里奎茲逝世半世紀後,「假面舞會的探戈」不僅婦孺皆知,各式各樣的演出版本更是令人眼花撩亂,無論過去紛擾如何,其身為全球第一探戈名曲的地位,永恆不變。
改編與移植國内外既有的代表性作品,是對曲目創作的一個重要補充,在增加曲目數量的同時,也提高和豐富了民族樂器的演奏技巧和表現力,這是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民樂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和手段。被改編、移植過來的曲目,其原型大多數為外國作品,這些作品多以流畅快速的音型節奏為主,經過改編或移植後,從技巧上大大提高了民樂的演奏水平。如大量的連續十六分音符以及快速模進、快速換把、八度大跳、掃拂輪等,從聽覺上給人以急促流畅、一氣呵成的感覺。這種高技巧的演奏是空前的,具有明顯的炫技性特點。力求快速、連貫、統一的技巧性,以快為美是此類作品的審美準則。在演奏中,左手要極力靈活,右手要極力放鬆,如此的配合才能够突出了快速、乾淨、利索的音色特點,以期達到炫技性的要求和效果。
從畫面看起來,好像大家終於在準備行禮時,都有在看中間的同學。
笛子協奏《陽明春曉》。
去年比賽的指定曲《阿美族舞曲》。
最後一首是《台灣追想曲》,特別邀請嗩吶、簧笙和大提琴老師,以及去年畢業的校友們跨刀演出。
校長獻花給應屆畢業生。
與師長合影。
家長獻花。
全體師生大合照。
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
感謝家長會後幫忙回收髮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