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即解脫咒.jpg

摘 要

      相信印順導師本人不會採用持咒與念佛的方式修行;然而,這種「不求咒語」的觀念,卻常讓一般人誤會他貶抑了持咒的功效與功德!筆者在研讀導師作品的過程中受益極多,後來有幸拜會了印順導師,更在當下蒙澤導師的心法修為。因此一直以來,筆者就希望能藉由此文,為這樣的誤解來解開當中的迷思。

      關於咒法思想,遠潛於西元前1200年左右阿利安人《梨俱吠陀》之「讚歌」當中;它更明確於《阿闥婆吠陀》吉祥增益、及咒詛調伏的咒法之中。後來,在西元前四至三世紀,波膩尼創立「聲明論」後,聲明即成為印度重要的學問之一。對於和咒語有深遠關係的「最早印度文字起源」及「四十二字門」之研究,已在筆者編著《梵字悉曇入門》有所介紹。若依石雕、碑文等證據及近代的研究成果,或可推論「四十二字門」的發源地,並非如導師所依漢譯經典,推論為「古代南印度的方言」。

      另外,關於將咒語引入佛法的問題,在漢譯《雜阿含經》的「治蛇毒咒」該算是最早的。雖然,各部派間都已承認咒術是有力量及具功效的;但是,導師強調「原始佛法」的真精神是「不行幻術,占相吉凶,咒禁鬼神」。導師原意說明原始佛法不行意圖不正確」、「無意義咒語」,這並沒有貶抑持咒的修行力量!導師更在《教制教典與教學》中,明文肯定、贊許「咒師對佛教宏傳的功德」!

壹、前 言

       早在西元1972年出版的《教制教典與教學》,導師就將:學佛者因性格好樂的不同,以及適應事實的需要,而分作許多類型。他列舉了舊有的五類(經師律師論師禪師譬喻師),並慎重的添增了「咒師」與「譯師」,肯定並贊許他們對佛教的傳承、修持佛法、以及弘揚佛法的功德。而且導師也將這七類,都認為是住持佛法的正統者

       導師也認為,大家在初學期間應當從博學中,求得廣泛的了解;然後,再隨各人的根性好樂的不同,選擇一門深入。無論是中觀、唯識,或天臺、賢首都好。不過在初學階段一定要先從多方面去修學將來才不致引生門戶之見。佛教的宗派,各有好處,而且彼此是可以互相助成的。

       因此,本文將從印順導師的著作中,試著分析導師對持咒的看法;就「咒語的起源」、「持咒的功效」、及「對持咒的態度」等,分別從導師個人的看法,及其引述的經文分析,再加上學界的研究成果、以及筆者對經藏的瞭解,試圖說明:容或導師本人不會採用持咒的方式修行,但他卻尊重、讚許佛教各種修行法門,並藉以解開一般人誤解導師貶抑持咒功德的迷思。

貳、「咒語」的起源

一、古印度《奧義書》思想與古咒法

       根據近代學者們的研究:「聲常論」之所以名為「聲」,應該是由於加上了「真言」的信仰,即「唵(Om)」、「薩婆訶(Svāhā)」等神秘力的「真言」關係 。

二、「四十二字門」的探索

       依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所說:「在陀羅尼中,最根本的是四十二字門,成為大乘的重要法門。」 在《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也記載:「當善知一字,乃至四十二字。一切語言,皆入初字門!」 由此可見「四十二字門」的重要性。

三、咒語的引入佛法

       依據漢譯佛教經典的記載,將咒語引入佛法之中,「治蛇毒咒」該算是最早的。《雜阿含經》提到:「優波先那為毒蛇所傷而死,臨死而面色如常,並沒有什麼變異。」因此,佛曾為比丘們說防治毒蛇的咒語。

       依據印順導師的看法:將世俗咒術引入佛法的緣由不外乎是受到印度習俗的影響。由《雜阿含經》的記載,可以看出:「優波先那為毒蛇所傷而死,面色如常」是與編入南傳《相應部》「處相應」同。因為南傳《相應部》「處相應」沒有伽陀(gāthā)與咒語,所以導師推論本段經文:以諦語防治毒蛇,原先應該是沒有伽陀與咒語。並提出:根本說一切有部的律師們在防護諦語之下,附入世俗治毒蛇的咒語,之後,才又附入於《雜阿含經》中。

參、「持咒」的功效

一、印順導師對「咒語」功效的看法

       印順導師解釋「咒」的意思,他認為:在中國文字中「咒」,是與「祝」字相通,所以「咒願」是「語言的祝願」。(原始)佛法的「咒願」也有「語言的祝願」的意思。宗喀巴大師解釋「咒」的原始意義,也先以「咒(mantra)」的梵文詞構分析為:「man」是「意」的意思;「tra」有「能救」的意思。宗喀巴的另一種解釋,則依照《入中論》菩薩三心——「智慧」、「慈悲」、「無所得」,納入了「金剛乘」的「咒」(mantra)解釋:「man」是「了知真實」的意思;「tra」有「救護眾生的慈悲心」之意。

       因此「咒」的原始意義接近「咒願」,是近於「語言祝願」的意思。然而,因為咒術的效力在一般是被公認的,所以在部派佛教中接受咒術的程度雖然淺深不同但是承認咒術的效力卻是一致的。 因為,密咒遠源於吠陀的咒術當時古印度人相信咒語有神秘之能力藉表徵物和咒力來利用神鬼精魅而能達成目的。明顯地,印度自「阿闥婆吠陀」以來,稱為 mantra 的咒語,就非常流行。然而,咒語的神效,被一般傳說為事實。

       語音自身有神秘作用或因咒力而得到鬼神的護助或憑咒力來遣使鬼神咒的神秘力與鬼神力是相結合的。在(原始)佛法中,起初是諦語——真誠不虛妄的誓言,是「佛力、法力、僧力」三寶的威力,修行者的功德力,也能得龍天的護助。諦語與三寶威力相結合,論性質,與咒術是類似的。所以《十誦律》稱說諦語為「咒願」;《四分律》等稱諦語為「護咒」。「咒」:是音聲的神秘力,終於經由「諦語」的聯繫,而能使部派佛教接受,甚至成為佛法的一部分。

       此外,對於「咒師」修持秘密咒語,以咒力方便應化,導師認為也往往能引導一分人信佛的功德。若以傳承佛法修持佛法弘揚佛法的立場修持咒語方便來應化,「咒師也被認為是住持佛法的正統者

       綜合以上導師所有著作的探討,筆者發現,其實可以藉由《般若經講記》,來歸納導師對「咒語功效」的看法,如下:

(一) 方便適化

       所以印度的後期佛教,為了適合當時印度人的口味,大乘經中都附有密咒。千年以後,密教更不斷高揚。這不失為方便適化之一。

(二) 引人對佛法的好感

(三) 能使精神集中達心專一境的定境也可引發智慧的方便

       人們的思想是散亂的,而般若慧是要從靜定中長養起來,此密咒不加以任何解說,一心持誦,即能使精神集中而達心專一境的定境,也可為引發智慧的方便。這種方便,佛法裏還不只一種,如讀經、禮佛、念佛等皆是。

(四) 密咒解說起來實與教義是一致的

(五) 正覺的速疾成就

       這末一句,類似耶教禱詞中的「阿門」,道教咒語中的「如律令」。

二、「咒語」具功效的經典引證

       印順導師引《銅鍱律》的記載:以咒術可以除鬼害而殺鬼。《五分律》亦載:「隨心遣諸鬼神殺,是名作是心隨,心殺是中犯者。」總而言之,根據以上的引經所見,各部派之間都已承認咒術是有力量,而且,也承認咒語是具有功效的。

肆、印順導師對印度佛教「持咒」(念佛)的分期

       以下引用導師在全部著作中,最常見的「四期判攝」,來說明他對印度佛教「持咒」(念佛)的分期。茲摘錄《印度佛教思想史》〈自序〉p.3,如下:

       第一期:「佛法(原始佛教)」:佛法甚深、緣起甚深,涅槃更甚深,一般人是難以受學的。為了方便普化施設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的六念法門使不幸的人在恐怖苦惱或病重時能內心安定不失善念。這有點近於一般宗教了。「念(憶念,繫念,觀念)佛」是特別發達的!

       第二期:「初期大乘佛法期」:大乘興起不久,犍陀羅、摩偷羅一帶,有塑造、繪畫的佛像流行。方便的「念佛」,過去是念佛的功德,現在也取(佛像)相而念佛的色身。一心繫念,佛於自心中現起;依據這種修驗,得出「自心作佛」,「三界唯心」的理論。……大乘佛法也就出現了「天(大力鬼王、高等畜生)菩薩」。帝釋等每說陀羅尼:明咒護法 ,咒語漸漸重要起來。

       第三期:「後期大乘佛法期」:後期的大乘經說:如來藏、我是相好莊嚴的,自性清淨心是清淨光明的,眾生本具,所以念佛不只是念三世十方佛,更要念(觀)自己是佛。……大乘經的音聲佛事:唱字母稱佛名誦經持咒大乘佛法能普及民間的方便

       第四期:「秘密大乘佛法期」:《印度佛教思想史》〈自序〉p.4:後期大乘」的『楞伽經』等,進一步說:印度民間信仰的天,鬼神,古仙,都是佛的異名,佛所示現的,奠定了「佛天一如」的理論。西元三世紀起,印度梵文學復興,印度教也漸漸興起。大乘佛法的方便道及如來果德的傾向下適應外在情勢發展為秘密大乘佛法」,多與神(天)教相通。……奧義書式的秘密傳授師長的地位重要起來。「咒」:佛、菩薩等的真言,是「語密」。神教的手印,佛法也有了,是「身密」。「護摩」:火供(「佛法」所禁止的),成為自利利他的重要事業。……,「秘密大乘」也有相抱相合的(俗稱)歡喜佛。適應與融攝神教,「佛天一如」的具體化,為「秘密大乘」的特色!

       印順導師從印度佛教思想史的流變中回顧:最初,由原始佛教「念佛(持名)」的六念法門思想出發。及至,陀羅尼明咒護法,咒語漸漸方便適應。最後,適應與融攝演化為「佛天一如」的特色!

伍、印順導師對持咒的看法

       印順導師所說的「原始佛法」真精神是「不行幻術,占相吉凶,咒禁鬼神」,原意是在說明「原始佛法」不行「意圖不正確」、「無意義」的「咒語」。對於「正確的持咒」,導師也提及:《大般若經》中尚有「是一切咒王」句,喻讚「般若」為一切法門之王。

陸、結 語

       雖然,密咒遠源於吠陀的咒術,但各部派之間都已承認咒術是有力量,而且,是具有功效的。導師強調「原始佛法」真精神是「不行幻術,占相吉凶,咒禁鬼神」,然「大乘佛法」為了普及流通,已極力贊揚「讀誦經典」、持誦「佛號」、「咒語」的功德。

       印順導師由原始佛教的思想作出發點,從印度佛教思想史的流變中回顧,相信他本人不會採用持咒的方式修行;然而,導師所要說的是「原始佛法不行意圖不正確、對修行無意義」的「咒語」。而且,導師也沒有貶抑「持咒」的修行力量!他更在《教制教典與教學》中,明文肯定贊許「咒師對佛教宏傳的功德」!

見即解脫咒.jpg

參考網址: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NX012/nx059409.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ung5612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