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_20190711_102959_vHDR_Auto.jpg

       世界和平會繼全國兒童戲劇「八戒當家」慈善公演之後,又於七月六日開始進行中台灣文化教育之旅,先後邀請桃竹苗區、中彰投區和台北高雄各五台遊覽車的受服務學童及其家人一同遊覽霧峰林家宮保第園區和萊園,又於七月十一日邀請基隆、宜蘭、桃園和雲林等地的學童到台中進行文化教育之旅。相較於基隆、桃園和雲林,宜蘭因為路程較遠,所以早上七點多就開始發車,終於趕在十點半之前抵達明台高中。

P_20190711_103201_vHDR_Auto.jpg

P_20190711_104601_vHDR_Auto.jpg

       在我們之前,已經有其他縣市的學童在志工的帶領下進行導覽,來自宜蘭的學童及家長也在十點四十分後開始參觀萊園。

P_20190711_105023_vHDR_Auto.jpg

       萊園是由林文欽先生建於清光緒十九年(西元1893年),建園之本意在讓其母羅太夫人有一個休閒娛樂安養怡年的地方,故以老萊子彩衣娛親的典故,命名為萊園。自建園迄今一百多年,經歷多次修建而形成今日的風貌,與台南吳園、新竹北郭園和板橋林本源園邸並稱台灣四大名園。

       花園園門以四方亭型式建造,於西元1821年改建為現在所見的巴洛克式園門,林幼春在園門處題有「自題五柳先生傳任指孤山處士家」一副對聯,意指萊園主人一心效法古代陶淵明及林和靖等人的隱士精神,淡泊名利,高風亮節,不為五斗米折腰。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台灣割讓給日本,林家建園第一代主人允卿翁雖未赴京任官,但他將這份情感轉化成建造這座花園的動力,來孝養其母羅太夫人。

P_20190711_105142_vHDR_Auto.jpg

       走過這道紅磚門,就到了五桂樓飛觴醉月亭

P_20190711_105445_vHDR_Auto.jpg

P_20190711_105355_vHDR_Auto.jpg

       五桂樓原名「步蟾閣」,林文欽修建萊園時將其作為羅太夫人的起居室及觀戲的所在,並在樓前種了五棵桂樹,現在看到的五棵桂樹是後來重新栽種的。

       「五」象徵林家頂厝五個堂兄弟,即:紀堂、烈堂、獻堂、澄堂、階堂,「桂」取富貴平安的諧音;另外也與舊名「步蟾閣」相應,取「蟾宮折桂」,即科舉考試高中之意。五桂樓一樓是客廳,二樓是羅太夫人的起居室兼觀賞戲劇之所。羅太夫人仙逝後,五桂樓成為接待賓客之所,常有詩人墨客在此把酒論詩,故亦有「酒樓」之稱。1905年林家二代主人林獻堂先生重新修建五桂樓,成為中西合璧式的風格建築,但毀於九二一大地震之中。毀損的五桂樓在文建會的支持與協助下,依照1905年的樣式重新修復,已於2011年完工落成,工程中採用大量台灣千年檜木與手工磚,這些台灣千年檜木自日本購回,用於五桂樓重建,讓千年檜木的薰香與五桂樓的歷史風韻形成完美結合。

P_20190711_105317_vHDR_Auto.jpg

       飛觴醉月亭初建時為三面有牆的軒亭,正面朝向五桂樓,為一開敞的戲台,主要是供羅太夫人欣賞戲曲之用。羅太夫人去世後,林獻堂將此亭重修,改建成四面透空敞開的涼亭,成為文人雅士聚會、把酒論詩詞的場所。相傳當時文人常醉飲望月,樂而擲觴,所以就用了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之「飛羽觴而醉月」的典故,取名為「飛觴醉月亭」。

P_20190711_105539_vHDR_Auto.jpg

P_20190711_105816_vHDR_Auto.jpg

      P_20190711_105644_vHDR_Auto.jpg

        1936年的重修工作主要由林獻堂的弟弟林階堂負責,階堂先生在完工後,於亭中四柱留下親題之詩句:「月明池影一樓靜風動梅花隔崦香香飄丹荔風三面綠蘸清池水一奩。」此詩將四周小習池、五桂樓、萬梅崦、荔枝島等景色融入其中,互相呼應以襯托飛觴醉月亭之美。

P_20190711_110211_vHDR_Auto.jpg

       再往上走,還會經過林家的祖墳。

1562903216097.jpg

       萊園目前與明台中學合而為一。1932年,林獻堂先生為推動平民教育,突破日本政府對漢學教育限制,遂創辦「一新會」,以「促進農村文化,廣佈自治精神,以助建設新台灣」為主旨,期許用「清新之氣,再造台灣」,並有「一新眾人的生活」之意。一新會成立後,翌年五月十五日開辦「一新義塾」漢語講習所,致力教育啟發鄉民,由林攀龍擔任塾長,成為明台中學的前身。「一新義塾」的設立可說是台灣近代社區總體營造的濫觴,在台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意義。林獻堂勉勵會員的「互相扶助」一詞,還有林攀龍校長訓勉師生的「萊園一家」,共同構成萊園中學的校訓,並延續至今日的明台高中。

      光復後,林獻堂認為必須辦一所彰顯在地文化的學校,因而於1949年5月成立私立萊園中學,以林獻堂為董事長,林攀龍為首任校長,並以一新義塾第一屆開學的5月15日定為校慶。在林攀龍校長任內,萊園中學進行本土文化充實與改造,培養出許多社會俊彥。1976年,省府遷治中興新村,霧峰中正路一躍成為要道,原校址因腹地過小,遂遷到霧峰林家花園「萊園」(明台高中現址)。萊園中學的遷入使得部分古蹟遭到破壞及移動,當時曾引起一些爭議,但是林家後人卻認為"寓學校於古蹟"是最好的利用古蹟方式,使之成為台灣難得一見的古蹟與學校相結合的典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ung5612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