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一凌晨十二點多在痞客邦的管理後台發現於2008年7 月10日所發布有關張月娥老師的貼文竟然有19位的瀏覽人次,原本也不以為意;結果隔天竟又發現同一篇貼文在週一竟然也還有37位的瀏覽人次,心想莫非真的有大事發生了?連忙估狗了一下,果然找到張月娥老師已於廿二日凌晨二點辭世,享壽九十三歲的新聞。
由於張月娥老師年事已大,還曾於105年中風入院,所以對於張老師的捨報消息雖不意外,但在得知訊息的剎那,還是有些震驚。我不是礁溪人,學習國樂也是在就讀花蓮師院時期才開始,原本應該和張月娥老師無任何交集,卻也因緣巧合有四次接觸的機會。一次是到礁溪國中與在三民國小教過的學生見面,當時在社團教室裡還有些學生正在練合奏,我就看見有位老婦人剛好也進來,然後就靜靜地獨自坐在最後面的椅子上閉著眼睛聽學生練習。讓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張老師雖然是閉著眼睛在聽,但她的呼吸卻是很明顯的是隨著曲子的樂句在做調整;因為我們一般人都是習慣正襟危坐地欣賞演出,而這種呼吸的動作通常也只有在音樂家正在演奏樂曲時才會有機會看到,當時真的是覺得張老師連聽學生練習都非常的投入,所以至今仍然印象深刻。
還有一次則是在她榮獲噶瑪蘭獎的頒獎典禮音樂會上,當時的音樂會是以蘭陽戲劇團的後場老師為演出班底,由於人數不多,所以也找了幾位當時縣內的業餘國樂愛好人士一起共襄盛舉,藉由參與這次活動,我才首次比較完整的認識到張月娥老師對宜蘭音樂文化的重要貢獻。
第三次則是因為要撰寫有關宜蘭縣國樂社團的碩士論文,由於這篇論文是以縣內的三代國樂社團指導老師為主軸,所以自然會想要去拜訪一下張月娥老師,聽聽她怎麼說。訪談的內容其實與過去我們所熟知有關張老師的生平事蹟並無太多差異,唯一特別的是,張老師是說當初在礁溪國中並非一開始就先成立國樂團,而是先負責指導管樂團,只是後來因為年紀漸增,身為女性,總覺得長期指導管樂團對於體力的負荷很大。適逢民國五十五年暑假,經前輩蘭陽女中陳琇幃老師的介紹參加省訓團,才獲得組訓國樂團的知識。
而當時的時空背景,是教育部文化局為配合「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於一月二十一日邀集二十五位音樂學者,參與教育部主辦的「音樂年」座談會,會中決議將1968年訂為「音樂年」,並於同年三月十六日成立「音樂年策進委員會」,正式發表成立宣言,並擬定「音樂年策進委員會工作計畫綱領」。教育部發表這項工作計畫綱領後,立即獲得全省各縣市教育局全力配合,制定許多音樂教育實施方案;另外,省教育廳也在七月三十日頒布「發展音樂教育實施方案」,這些實施方案將國樂藉由政令宣導帶入校園。就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讓張月娥老師深覺身為音樂老師,卻不懂自己民族音樂而感到慚愧,於是訂立計畫組訓國樂團,重新發揮我國固有民族國粹。
礁溪國中國樂社成立之初,可謂由無到有,沒有經費,沒有樂器,沒有師資,沒有適合的場地,張月娥老師邊學邊教,並將家中的樂器全部搬到學校,來鼓勵同學培養興趣,同時也鼓勵同學能將自己的樂器帶到學校練習。後來國樂社出身的學生,如吳榮燦、吳錫傳、傅永和、黃正銘…等人在考上文化大學和國立藝專後,也都利用假期回母校幫忙指導,同時也提供一些國樂方面的資料,使礁中國樂社的水準不斷提高,也才能到省賽中亮相,進而從比賽中增廣見聞,欣賞他校的演出。後來,我也如實的將這一過程寫入論文內,並留下這一張與張月娥老師唯一的自拍合照。
最後一次遇到張老師則是在105年1月,當時先父因中風入住宜蘭醫院的亞急性呼吸照護病房,有一次前往探視時,忽然聽見靠內側病房的病床上傳來一陣鋼琴演奏音樂。聽病人家屬與護理人員解釋,是說病人因為中風陷入昏迷,由於過去是音樂老師,所以想透過播放音樂,看看能否讓病人有些反應。當下一聽,突然引起我的好奇心,但因為先父的病床剛好是最外側,距離有點遠,又不好意思直接走過去看清楚,直到看到病房外張貼的病床資訊,才確定就是張月娥老師本人。後來有一次碰巧遇到黃正銘老師,他還跟我說,雖然張老師當時還陷入昏迷狀態,但其實本人是有感覺的,由於家屬擔心故舊門生前來探視會讓她情緒過於激動,所以謝絕外人訪視。其後,由於先父病情突然急轉直下,必須轉至加護病房,所以也就沒有機會再遇到張月娥老師。
只是真的沒想到,再次得知張月娥老師的訊息竟然是已經捨報的噩耗。眾所周知,張月娥老師以一己之力,透過教學相長和資助學費等方式,讓學生們藉由學習國樂進而翻轉自己的人生,也造就了宜蘭人對台灣音樂界的影響,素有「宜蘭幫」之稱,更間接造成目前宜蘭學國樂人口密度居全台之冠的現象,將宜蘭文化界從最早的文化沙漠逐漸形成綠洲,進而進化成綠地和森林,也稱得上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她這一生也該是了無遺憾。
今天是張月娥老師的頭七之日,不知道老師是否真的會回來探視一下她的親故門生。魂兮歸來!君無上天些。魂兮歸來!君無下此幽都些。生亦何歡,死亦何苦?喜樂悲愁,皆歸塵土。倘若此生尚有未竟之願,就請早日乘願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