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的作業首先是四度音程的練習曲,老師要求要背下來的;
其次是附點四分音符加八分音符的練習曲;
最後是往事難忘,這首我非常熟悉,因為和柳琴第一級檢定的曲目一樣。
上次的獵人合唱,紅色的部分是小指的保留指要使用的範圍,所謂的保留指並非一定要按緊,只要伏貼在弦上即可;藍色的部分因為是由兩個十六分音符接八分音符的節奏型態,所以在練習的時候,必須特別要注意八分音符的時值不能趕,一定要對節拍器;此外,要注意這裡的手指不能抬太高。
這次還是將學校的四號大提琴帶來,請老師幫忙裝上狼音器,老師先是將其裝在第四弦上試音,最後才決定裝在第三弦上。由於大提琴在搬運的過程中,難免影響到狼音器的位置,因此可按住第二弦Si的位置來調整,也就是老師現在無名指按住的位置;但是也許這把大提琴之前曾受過撞擊,這個音的位置還是出現狼音,老師建議可考慮將D弦換上新弦。
狼音(wolf tone,wolf,不協調音,粗勵音)
由樂器的自然共鳴(natural resonances)引起,它是樂器設計的必然結果。所有樂器都具有共鳴箱,共鳴箱內的空氣有一個基本振動頻率(fundamental resonant frequency),在這個頻率之上,樂器反應明顯,並能產生音量較大的聲音。共鳴頻率(resonant frequency)取決於樂器的體積:體積越大,共鳴頻率越低。就弓弦樂器中的小提琴家族而言,當琴箱空氣振動基本頻率與樂器面板和背板的基本振動頻率非常接近,演奏這某個音的時候,引發面板,背板和空氣腔的共振(synergy),產生一個額外的的大音量聲音,這個聽起來令人不快的聲音就是狼音。尤其在弦樂器上,這些共鳴效果可能導致諧波范圍(harmonic spectra)內的泛音消失,原因是面板和背板的不協調振動(異相振動)。
狼音聽起來象一組擊打聲和在一起,原因是多餘的諧波進行周期性的對抗。在運弓的時候,能量通過琴碼導入琴體,這時就會有兩個共振,一個與琴弦的振動有關,另一個與琴體的自然共鳴有關。如果這些振動相互為八度,聲音就會在兩個音之間上下跳動。共鳴器都有其自身的頻率,如果琴體的自然頻率與演奏的音高一致,那麼琴弦和共鳴體之間就會產生沖突,從而導致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