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階段的國樂教育該怎麼教?(98/09/23)

其實,我們必須思考在國小這個階段的,應該要怎樣教這些孩子才是正確;因為有太多的例子是,小孩子本身的素質是很好的,可是最後卻不再練了,或是練琴練到受傷而不得不放棄。這種現象不是只限於國樂界,事實上,不管是中西樂器,甚至包括所有的運動項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棒球。

我們的棒球投手在青棒以前都很厲害,成棒以後就開始走下坡;有些後來還可以打成棒的,都不是以前的主力投手,因為後來都被消耗掉了。這個現象延伸出幾個很嚴重的問題,第一個就是訓練的方法是否正確,第二個就是訓練的節奏和時間是否適當,第三個就是比賽制度是否恰當;這三個問題其實是息息相關,但是訓練的方法是否正確,其實是比較嚴重。

因為練琴本身就是一種小肌肉的運動,如果用力的方法不對,小孩子是很容易受傷的,尤其每年為了音樂比賽,都必須經過長時間的不間斷訓練,這都會造成受傷。再者,就是無法訓練出好的演奏家,因為如果方法不正確,再怎麼訓練也是一樣。這就像爬山走路一樣,一般人都認為只是用腳在走路,其實爬山走路是用腰和屁股的力量在走,因為腰和屁股是人體最有力量的地方,能訓練到使用這兩個部位的力量,將步伐踏出去,自然就比較不會累,很容易就恢復疲勞。一般人則都是使用小腿來走路,少數人則是使用大腿來走路,使用大腿走路比使用小腿走路更不容易累,而使用腰和屁股的力量走路的人,走得再遠,大腿和小腿都不會痛。

拉琴也是一樣,當你使用大臂和身體的力量去拉的時候,不但不會累,使用的力量會集中,表現出來的音色也會更有力量;雖然並不是所有的音樂都是要這樣表現,但基本功就是要這樣子練。其實所有的樂器都是這樣,有了正確的姿勢,不但不容易受傷,音色也絕對不會有問題。在台灣,很多玩音樂的,最大的問題就是音色,音色的問題是長期造成的,如果無法解決,將來想要成為演奏家就有困難。以大陸的演奏家為例,只要沒有演出任務,閒來無事就是長弓、基本音階練習…;他們不會去練曲子,一天八小時,就是在練這些東西。

所以,國小的學生該怎麼教?重點是什麼?是強烈地要求比賽拿到名次?還是把基礎的部分打好?因為比賽和打基礎其實是有很大的衝突,最理想的狀況是,三年級進來慢慢練,到了五、六年級再參加比賽。可是現在因為學生人數不夠,基本上都很難實施,往往中年級還沒學多久,音準和節奏感都還沒有訓練好,就必須參加比賽;而台灣現在大家練的曲子又很大,都是演奏家在練的曲子,對小孩子而言,根本就不是他們能力所能負荷。但也不是不能練,只要肯花上近一年的時間,還是可以練起來,但就只是能用死記硬練的方式;等到換另一首新曲子,就很可能馬上出問題。

有人說:台灣不是沒有好苗子,只是都被摧殘;台灣出不了傑出的音樂家,最大的原因就是被比賽搞垮掉了。所以比賽制度應該修改,不是不能比,而是要限制比賽曲目,應該朝簡單、符合程度的曲目發展;而裁判在評分的時候,應該評鑑其音色、音樂性及協調性,而不是評鑑其技巧難度。譬如國小的學生就在拉《陽光照耀在美麗的塔什庫爾干》,甚至是在拉《第一二胡狂想曲》、《第二二胡狂想曲》和《第三二胡狂想曲》,都成為普遍的現象。這其實是很有爭議性的,小孩子其實就應該練一些小曲子,才不會抹煞他們的興趣。現在是為了讓學生參加比賽,一年就只練這一首,練到後來,搞不好有的小孩子就會抓狂,對練琴產生排斥。這也造成一些歷年比賽都拿到很好成績的學生後來卻不見得全部都去讀音樂系的現象,為什麼?第一個可能是真的累了,第二個可能是本身能力沒有達到,因為當初都是用死記硬練的方式將比賽曲子練到滾瓜爛熟,這樣拿到第一名的。這難道就是我們所想要訓練出來的孩子嗎?

所以,國小階段的學生就應該定位在如何奠定好他們的基礎,培養他們的興趣,讓他們覺得好玩。只要基礎夠紮實,上了國中以後,自然就會有很好的發揮,學習能力也就自然增強,即使碰到新的曲子,也就能馬上自行處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ung561227 的頭像
    chung561227

    開蘭藝苑

    chung5612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