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院生與師專生教學態度、意願與能力之比較
國民小學教育就性質而言,為國中、高中、大專教育的準備教育;就義務教育立場而言,為全民性的普及教育,故其重要性不喻可知。但若要有成果卓著的國民小學教育,必先要有素質優良的國民小學師資。政府當局有鑑於此,故於近三十年來,不斷地對全省訓練國小師資的師範教育研究改進,先後兩度改制,以期提昇國民小學師資的素質,以促進我國國民小學教育的成效。
首先教育當局於民國五十二學年度開始,將全省原有的九所三年制師範學校逐年地改制為五年制的師範專科學校,至民國五十六學年度全部改制完成。我國改制後的師專,就專業教育期限而言,可謂是全世界專業訓練時間最長的小學師資教育(王煥琛 民七十八年)。因為就一個師專生的全部學程而言,在十四年中,師資訓練的專業教育就佔了五年之久。同時,因有公費制度及就業保障,所以吸引了許多有志於國小教育的優秀青年前來投考,每年師專招生的錄取率極低,競爭非常激烈。據統計,通常被師範專科學校錄取的學生,為成績最高的百分之十左右,有的甚至只達到百分之三到五,由此可見師專生的素質極為優秀。入學後的師專生又規定要住宿學校,在五年的學校團體生活中,日夜都在接受專業的訓練與薰陶。再加上教育當局對師專的課程標準及教學設備標準,不斷地予以修訂和強化,故國小師資的素質因而大為提昇。
雖然如此,但若與世界各先進國家相比,我國的國民小學師資的養成教育仍較遜色。因為英、美各國的國小教師均具有學士學位的基本資格。因此,多年來無論是學生家長、社會人士及國小教師本身,都期望我國在國小的師資訓練方面能更上一層樓,由五年制的師範專科學校提昇至四年制的師範學院,以配合世界教育潮流的趨勢。
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七日,終於由行政院院會決議,將全省的九所師範專科學校改制為授與學士學位的師範學院。政府在克服了不少困難及經過年餘的積極準備之後,將全省的九所師範專科學校,從民國七十六學年度起,全部升格為師範學院,並決定新制學院參加大學聯合招生,取消了以往師專獨立招生的方式,這使我國國小師資的養成教育又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除了招生方式的改變以外,新制師院在設系、課程、師資、經費和組織編制方面也均有調整,同時改制以後,師院生的生活教育方面與師專生時代相較,也有了很大的轉變,如晚自修的取消、清掃活動的形式化、升旗典禮由每天改為各系輪流參加、聯課活動也可由學生自由參加等,似乎過去師專時代所強調的「潛在課程」的功能,隨著改制後的師院均逐一地在消滅。因此,在這「轉型期」間,究竟四年制的師院與五年制的師專所招的學生素質有何不同?以及四年制的師院課程與五年制的師專在專業訓練方面的成效有何差異?常引起社會各界見仁見智的爭議。
毛連塭、瞿立鶴、陳青青﹙民80﹚。師院生與師專生教學態度、意願與能力之比較。教育部委託專案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