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學校國樂團基本功訓練和經營困境的看法/李慧

所謂的基本功訓練就是以正確的方法經過長期確實練習的必修功課,就擊樂而言,基本功就是單打和各式的鼓棒操演動作。老實說,基本功訓練因為變化性甚少,真的是很乏味、無趣,但就像練投籃一樣,任何一個看似簡單的動作都必須有標準的姿勢、放鬆靈活的關節與肌肉、以及精準無誤的運行軌跡;在練習的過程中,只要有任何一個小環節沒有確實做好,就很可能養成一輩子都改不了的壞習慣。當基本功的技術,練得純熟到揮灑自如、心到意到,幾乎隨心所欲的狀態,技術就自然可以昇華為藝術的層次。

就學校樂團而言,基本功要好,首先必須要有好的分組老師,畢竟再強的指揮也沒有辦法面面俱到;而分組練習的時候,由於人數相對比較少,老師可以照顧學生的空間也就比較多。因此,如果可以找很多專業的老師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長期下來,學生必定能受益匪淺。但有時這也牽涉到指揮給的曲目是否學生能夠負荷,在國內,為了音樂比賽,小孩子往往被要求做跳級練習,無形之中也造成小孩子養成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心態。也因為剛開始學的時候基礎沒打好,姿勢沒有確實地被要求,養成了一些不好的演奏習慣,這些長時間累積的習慣性動作,就像慢性病一樣難以根治。很多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和學生家長往往都沒有想到過,其實許多有天份的人都是因此而無法成為優秀的演奏家。

所幸,目前慢慢開始有些學校的校長已不再注重比賽成績,會主動跟音樂社團的外聘老師達成一種默契,希望能將樂團的經營擺脫功利主義的價值觀,而回歸到正規和快樂的教育學習上,幫助學生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成就感。但這種觀念畢竟很難推廣開來,大部分的學校和家長,甚至於教育局的長官都還是習慣以比賽成績做為學校經營樂團績效的判定標準。

在經費的分配上,由於台北的學校都是由教育局直接撥款給學校自行統籌運用,因此怎麼發展校內的音樂社團,端視學校的政策,主要是看校長的意見,或是學校老師在推動時,校方是否給予足夠的支持。

平心而論,今天各級學校的國樂發展,在經費上是比西樂要少很多,只要有西樂的一半經費,國樂其實就已經能有很大的發展,因為國樂器並沒有像西樂那麼貴。以台灣這樣一個多元化的移民社會結構來看,今天如果要讓下一代了解自己的文化,就該從基本的教育著手。這就要看教育的當權者是否能自省到,當前的學校教育是否有重視到文化層面的範疇,是否能延伸到中國文化的內涵,從中讓現在和以後的學生都能體認到身為一個台灣人是一個很驕傲的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ung5612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