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國文課綱爭議不是結束了嗎?還有甚麼問題?10日課審大會拍板決議維持文言文比例45%至55%,一般都以為爭議已經落幕,接下來的選文應該問題也不大,因為只是討論篇數而不討論選文內容;既然大勢底定,不管贊同或反對文白比例,整個社會都必須收拾戰場,重新投入後續運作。

       不料有立委和媒體硬是要翻案,指10日當天表決的只是「30%」修正案,而未表決國教院的「45%至55%」原案。換言之,今日針對12年國教高中國文課綱的第三次課審大會,可能還有得吵。

       一個課綱審成這樣,已經是舉世奇觀,眼看已經跳票一次、延後一年的108課綱就快變成109課綱,甚至110課綱,卻偏偏有一小撮人,為了自己的意識形態,不管研修小組兩年來的努力,不譴責課審會普高分組荒腔走板、越俎代庖在先,不顧中研院院士發起的五萬人連署的殷切呼籲,更不去計算整個社會虛耗空轉的成本,以及後續出版社作業、配套、教師職前培育都要明年二月完成的急迫時程,硬是要把一條路走到黑。

       而更可怕的是這場爭議對學生們的惡劣影響。課綱爭議的裂痕已經蔓延到課堂上,老師每教一篇古文,都要面對學生質疑「這有甚麼用」,甚至「這是中國的東西,為什麼要學」,令熱心備課的教師心灰意冷

       尊師重道原本是固有美德,難道讓教師尊嚴盡失,是我們樂見的教學現場嗎?再換個角度,如果拿同樣的標準去質疑數學為何要學三角函數、化學為何要背元素週期表、英文為何要學7000個單字,然後把這些東西通通刪光,教科書裡還剩下甚麼?

       很清楚的,事情原委根本不是古文白話與否,而是某一部分人一聽到古文就自動把其翻譯為中國」--要不然明清時期的台灣文獻,怎麼沒被抗議?令人難過的是,為何「古文」就是中國的?為何台灣自豪的多元文化,獨獨容不下這一個令我們「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領域?

參考網頁: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923000364-260114

孟瑚留言

如果我面對學生問為什麼要學這些,我會告訴學生:

學習的意義有兩個,

(1) 平常少用但有助於提升個人思考

(2) 未來多用有助於增進生存技能

       文言文是大家平常少用的(對某些人而言,也是未來多用的),而白話文是大家未來多用的,所以文言文及白話文的比例應該是50%50%,而不是像台灣文學那些人說的要降文言文到30%。

       以上(1)與(2)的說法,不僅適用於語文,也適用於數學、物理、化學等科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ung5612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