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_20210905_013036_1.jpg

        過去幾年在網路搜尋佛教相關修行法門時,發現兩岸的在家居士在修行各種法門時有一個蠻奇特的現象,即是在台灣除了以法鼓山、中台山、佛光山、以及慈濟基金會為主的四大教團,另外也有出家法師另闢蹊徑,提倡專修某種法門,如慧三長老、欽因法師曾廣傳唐密穢跡金剛法,日常法師宣講《菩提道次第廣論》;民國初年,中國一開始有太虛大師力倡佛教的現代化運動,後來也有大愚祖師傳心中心法,開印心法門。但近年來,隨著網路普及,大陸的一些佛教論壇也開始有些網民發起持誦一些平時罕見的經咒,並廣為宣傳該經咒的功德感應。

        當中較常見的,如持誦《百佛名經》、《大乘離文字普光明藏經》和《佛說大如意寶珠輪牛王守護神咒經》用以改善經濟和增加財運;又如讀誦《僧伽吒經》,據經中所言,臨命終時得見九十五億諸佛,…各將其人至其世界。感覺上求生淨土的門檻似乎比《阿彌陀經》來得更平易近人些,因為根據《阿彌陀經》的經文: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由此觀之,若臨終之際無法達到一心不亂、心不顛倒的境界,光只是平時嘴上念佛,不見得將來一定可以往生極樂。因為我對於各種佛教修行法門一向很有嘗試精神,所以也曾念過兩遍,只不過塵緣未盡,所以至今尚無法驗證是否會有九十五億諸佛前來安慰接引。

        因為搬到現在的住處已近二十年,舊家一開始還能租借給附近的建商當接待中心,但後來就一直閒置在那裡,所以家母就想乾脆將其處理掉,也曾委託過好幾家房仲。一開始大家都信心滿滿,覺得一定可很快就脫手了,但後來就逐漸發現一些問題。例如土地面積不夠方正,有一點像梯形,有的人是說前窄後寬,就像個寶袋可以聚財,但多數人還是覺得多出來的土地棄之可惜,卻又不知道可以用來做甚麼?所以終究是看的人多,後來也就都沒有消息了;而且旁邊的新建房屋都可以蓋到三、四層樓,唯獨我們這幾戶卻都只能蓋到兩層,大大影響建商的開發意願。當然價錢也是一個問題,家母開出的價格和房仲所評估的房價相差近千萬,後來雖然也做了調整,但還是一直沒能成交。也曾請教過一些高人,燒過大量紙錢祭拜地基主、填寫火供木和放龍王寶瓶,房仲是說那陣子的確來看房的人有比較多,但接下來就沒有後續的動作。後來陸續看到網路上有人開始在介紹《思益梵天所問經》的功德利益,才開始決定試著讀誦這部佛經以祈請諸天神佛護佑舊家能早日找到買家。

        根據維基百科的資料,《思益梵天所問經》曾在漢傳佛教頗為風行,特別對禪宗的形成與發展有較大的作用。禪宗北宗的開創者神秀將其列為其宗門「五方便」思想中,「明諸法正性」之經典,並把本經和《楞伽經》同列為禪學之所宗要。既然談到北宗的神秀,就不免令人想起南宗的的惠能,眾所周知,惠能未出家前在客店賣柴時聽到有人讀誦《金剛經》,心下即便開悟。出家後,五祖弘忍於三更招惠能秘授《金剛經》,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徹大悟,五祖於是傳衣缽,定為傳人。要知道禪宗從達摩始百餘年間皆以《楞伽經》相印證,故亦稱為楞伽師,三傳至弟子道信才開始兼以《金剛經》等經為典據,到了惠能即以文句簡單的《金剛經》義代替了《楞伽經》,其目的在於擺脫名相煩瑣的思想束縛,而單刀直入求得開悟,所以講到惠能,就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金剛經》。

        雖然接觸佛學多年,但因為我這個人的分別心還是很重,藉由這次讀誦《思益梵天所問經》的因緣,就順便和《金剛經》比對一下在文字義理是否有異曲同工之妙,整理如下:

*****************************************************

【分別品第三】:以是因緣當知,佛不令眾生出生死、入涅槃,但為度妄想分別生死、涅槃二相者耳!此中實無度生死至涅槃者。所以者何?諸法平等,無有往來、無出生死、無入涅槃。

【金剛經大乘正宗分第三】: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

【解諸法品第四】:如來坐道場時,惟得虛妄顛倒所起煩惱畢竟空性。以無所得故得,以無所知故知。

【金剛經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解諸法品第四】:所以者何?我所得法,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覺不可識、不可取不可著、不可說不可難;出過一切法相,無語、無說、無有文字,無言說道。

【談論品第七】:「世尊!是法可說、可演、可論不?」 佛言:「不可說、不可演、不可論。」

【金剛經無得無說分第七】: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

【談論品第七】:梵天言:「涅槃無來處無至處。」

【金剛經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

【論寂品第八】:若知說法相如栰喻,不依法、不依非法,名聖默然。

【金剛經正信希有分第六】: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

【仂行品第九】:諸佛、如來不可以色身說相,不可以三十二相說相,不可以諸功德法說相。

【金剛經如法受持分第十三】: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金剛經離色離相分第二十】: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

【行道品第十一】:文殊師利言:「如來於法無所說。何以故?如來尚不得諸法,何況說法!」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

【授不退轉天子記品第十五】:以要言之,若不住法不住非法,是住梵行。

【金剛經正信希有分第六】: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

*****************************************************

【授不退轉天子記品第十五】:過去心已滅未來心未至現在心無住;若法滅不復更起,若未至即無生相,若無住即住實相。又實相亦無有生,若法無生則無去、來、今,若無去、來、今者則從本已來性常不生,是名三世等空精進,能令菩薩疾得受記。

【金剛經一體同觀分第十八】: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

【建立法品第十六】:梵天!菩薩若言欲有所受法者,即非法言。所以者何?出過一切言論。是名菩薩樂無諍訟。梵天!若有菩薩於此眾中作是念今說是法』,當知是人即非聽法。所以者何?不聽法者乃為聽法。

【金剛經非說所說分第二十】: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 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

        我是從高中時期就開始斷斷續續念誦《金剛經》,依個人見解,《金剛經》就只是單純世尊與長老須菩提的對話,當中並無提及其他與會護法的菩薩神祇,一般都是根據經文前有奉請八金剛四菩薩的祈請文而將其視為主要護法神,經中記載: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見金剛經的主要功效在於消業、除障和增福增慧,特別是在重罪輕報的感應。若看六祖惠能在得到五祖衣缽之後,便遭惡人尋逐,後來在四會地方的獵人隊中隱藏避難十五年的故事,這固然是弘法的機緣未到,但也可說是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歷練,似乎也可視為是一種消業的過程。

        《思益梵天所問經》則是世尊囑累於阿難尊者,並有四天王、梵天王、釋提桓因與無數百千諸天於佛前誓願擁護是經;一般都認為天界與人間的距離較近,又可以使喚我們這個世界的鬼神,所以也比較容易相應。【詠德品第十三】中記載:欲得身色端正欲得財富欲得眷屬欲得自在欲得具足天樂人樂欲得名稱欲得多聞憶念堅固正行威儀戒定智慧解達經書欲得善知識欲得三明六通欲得一切善法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欲得與一切眾生樂具欲得涅槃者當聽是經受持讀誦如法修行廣為人說…。足見《思益梵天所問經》可滿足世出世間的種種利益,是希求福德利益之人可以參考選擇的一種修持法門。如重視《思益梵天所問經》的神秀大師(606年-706年)壽至百歲,並曾受武則天禮請至洛陽弘法,成為長安、洛陽兩京法主,武后、中宗、睿宗三帝的「親教授阿闍梨」,所傳教法盛行華北,號稱「北宗」,可見福報之大。

Screenshot_20211212-200529_1.jpg

        《思益梵天所問經》共十八品,我請供的經本是三百一十頁,諸品少則兩頁(稱歎品第十二),多則三十五頁(授不退轉天子記品第十五)。《金剛經》共5130字,一般人讀一遍最多花半小時,《思益梵天所問經》粗估應該不超過3萬8千字,其份量約《金剛經》的7.4倍。我是去年十一月中先在道場向佛菩薩擲得三聖筊後,才開始在道場進行念誦;因為當時疫情還不是很嚴重,道場每週雖然只有兩次的共修活動,但我都會提早一、兩個小時到,趁還沒有人到的時候先用將近三十分鐘的時間唸誦一至三品不等,至十二月中就已圓滿一遍。但當時因為房仲那邊還是沒有消息,我思索著是否因為現在視力不太好,讀誦全經時難免會有脫落錯謬之處;雖然事後都有持誦百字明及補闕真言,但為求功德圓滿,於是決定讀誦第二遍,結果第一卷尚未讀完,房仲便通知已有買家要來下斡旋金了,讓我終於體驗到所謂隨誦成驗的感應。

舊家.jpg

舊家現況P_20210710_172215.jpg

        這兩張圖片分別是九年前在Google地圖街景所抓下的圖片以及在今年七月所拍的現況。所謂的滄海桑田,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了。所謂的萬法皆空,意思就是要放下凡夫的執著,放下貪、嗔、癡、慢、疑等五毒對我們內心的侵害,因為這就是我們人類煩惱疾病的根源所在。佛家的『放下其實也就是另一種追求』,就像這次賣房子所得到的款項後來都拿去買股票,只不過目前都還是呈現虧損狀態;看到這裡,大家有沒有覺得心裡比較舒服平衡一點呢?雖然舊家已經處理完畢,但目前仍持續讀誦《思益梵天所問經》,因為心中有兩件事還是放不下,如果透過讀誦本經可以圓滿實現,或許我就會終身受持此經,只是目前都還沒有在佛菩薩像前順利求得三聖筊;但也可能從此不再讀誦任何經典,因為那時的我或許已經完全放下所有的執著,達到《金剛經》中『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所講的境界吧?

        《思益梵天所問經》的主要內容是佛陀為網明菩薩及思益梵天菩薩…等菩薩解說諸法空寂之理,其要旨為:「諸法平等無有往來無出生死無入涅槃」。如【序品】第一:日月光如來告思益梵天:汝應以此十法遊於彼土。何等為十?於毀於譽,心無增減;聞善聞惡,心無分別;於諸愚智,等以悲心;於上、中、下眾生之類,意常平等;於輕毀供養,心無有二;於他闕失,不見其過;見種種乘,皆是一乘;聞三惡道,亦勿驚畏;於諸菩薩,生如來想;佛出五濁,生希有想。梵天!汝當以此十法遊彼世界。又如【仂行品第九】:又問:「云何行能得聖道?」 答曰:「若於諸法無所分別,如是行者能得聖道。」 又問:「云何名得聖道已?」 答曰:「若行者於平等中見諸法平等,是名得聖道已。」

        經文雖長,但只要掌握其主旨,基本上還不算太難懂;個人覺得本經最特別之處在於釋迦如來開示其成佛的關鍵,於【問談品】中記載釋迦如來曾於憙見劫、善化劫、梵歎劫、無咎劫、莊嚴劫供養億萬諸佛,但諸如來都不見授記;在【授不退轉天子記品第十五】中又再次宣說,我念宿世一切所行牢強精進,持戒頭陀,於諸師長供養恭敬,在空閑處專精行道,讀誦多聞,愍念眾生,給其所須;一切難行苦行慇懃精進,而過去諸佛不見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所以者何?我住身心起精進相故。梵天!我後得如天子所說牢強精進故,然燈佛授我記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是故,梵天!若菩薩疾欲受記,應當修習如是牢強精進,謂於諸法不起精進相。」依個人見解,簡單的說就是要做到『但問耕耘莫問收穫』的意思。

        而《金剛經》的主旨為「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是什麼呢?就是不在一個念頭或任何現象上產生執著,牢牢不放。「心無所住」是身在紅塵能不受紅塵困擾,「生其心」是出入紅塵還能救濟紅塵中的眾生,為他們說法。這個心就是慈悲心和智慧心,是佛和菩薩們的境界。長年持誦《金剛經》的大德若有興趣,不妨也可與《思益梵天所問經》互相印證一下。

        因為經文畢竟是文言文,當中還是有百思不得其解之處,看看是否有善知識能代為解惑?主要是一個『』字的解釋,摘錄如下:

難問品第五】:

『凡夫如,即是漏盡解脫如;漏盡解脫如,即是無餘涅槃如。』「舍利弗!是如名不異,如不壞如;應以是如知一切法。」

問談品第六】:

大迦葉言:「善男子!汝今欲趣何所?」網明言:「我所趣,如如趣。」大迦葉言:「如無所趣,亦無有轉。」網明言:「如如,無趣、無轉,一切法住如相故,我亦無趣無轉。」

梵天言:「善男子!如如法性,無受記。」網明言:「諸菩薩受記相皆亦如是,如如,如法性。」

論寂品第八】:

一切言說。皆是如來言說,不出如故。

仂行品第九】:

色身如、三十二相如、諸功德法如;諸佛不即是如,亦不離如,如是可說佛相,不失如故。

行道品第十一】:

是故說一切法住於如中,是如亦無所住。

 

https://deerpark.app/reader/T0586/1

 

建立法品第十六

佛告天子:「如以草木莖節枝葉投於火中而語之言:『汝等莫然汝等莫然!』若以是語而不然者無有是處。天子!菩薩亦如是雖不喜樂貪著菩提當知是人已為一切諸佛所記。所以者何?若菩薩不喜不樂不貪不著不得菩提則於諸佛必得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ung5612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