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鼎老師是宜蘭行持法輪中心的師兄,曾專程到印度短期出家,並蒙大寶法王賜名玉鼎。由於小時候愛畫畫,經常臨摹父親經書裡的佛像插畫,大學讀的是機械,畢業後從事的是美編設計,曾先後受學於花鳥畫家林淑女女士及前台藝大書畫系系主任蔡友教授。幾年前受孔雀明王寺慈定法師力邀為寺內畫曼陀羅,玉鼎老師因為之前曾在寺內閉關畫佛畫住了兩年多,有感於孔雀明王的護佑加持,並為了回饋寺院的照顧,當下就突然升起很大的信心,於是就決定答應接下這個任務,希望將來眾生看到這幅曼陀羅都能發大菩提心。
由於玉鼎老師以前都是畫單尊的佛像,要畫包含153尊佛菩薩的曼陀羅是個很大的挑戰,於是接下來的一年的每週四早上八點到十點半,就在這個妙法堂的密壇和法師們一起念誦百餘部的孔雀明王經和百萬遍的心咒當作前行功課。要知道孔雀明王經的經文有很多大篇幅的咒文,雖然上面印的是常見的中文,但卻都不是用現行的讀音來唸,所以比起念誦其他經文難度更高,是十分考驗人的耐性。但因為對前行功課的信心,玉鼎老師不僅圓滿了孔雀明王經和心咒的前行功課,後來在畫第二層的七佛遇到瓶頸時,就是連續七天以一天一佛號的方式來祈請相應,現在在大殿展出的千手觀音,也是在畫之前先念滿十萬遍的大悲咒。因為有蠻長的時間沒看到玉鼎老師來參加宜蘭行持法輪中心的法會,原以為他只專注在佛畫的創作和教學,卻不知他已然將佛畫與修行結合在一起了。
第二年開始畫稿,慈定法師告訴玉鼎老師,孔雀明王其實就是大悲心的展現。一般人講到大悲心,就會直接聯想到大悲咒的千手千眼觀音;玉鼎老師就聯想到千手觀音的每隻手上都有一隻眼睛,而孔雀明王的坐騎孔雀的每支尾羽上卻也有類似眼睛的圖案,似乎也可說是大悲心的化現。
玉鼎老師說畫佛像時要全心的投入,但卻又要非常的放鬆;因為手太緊會讓毛筆畫出的線條太僵硬,但如果太鬆,佛像看起來又會沒精神。畫佛像最難的就是畫眼神,也就是俗稱的開眼,所以有些人會擺在最後面,但玉鼎老師卻認為如果開眼畫不好,可能過去兩三個月的心血就白費了,所以他認為最好的開眼時間就是在最沒有負擔的情況下,也就是一開始的時候。
這幅曼陀羅是從內院的部分開始畫,雖然分為三層,但慈定法師開示所謂的內外只是方便說,實則都為同一體性,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孔雀明王的化身,不純粹只是護法而已,所以後來玉鼎老師都是把曼陀羅內裡的所有佛菩薩護法都當成孔雀明王來畫,不起分別心。繪畫過程中還有一個就是如何取捨的問題,所以有時候所謂的畫不好不見得是真的畫不好,畫得好也不見得是真的畫得好,在當中取得平衡才是最好。
隨後演成法師接著為大眾解說曼陀羅的含意,曼陀羅的曼陀是本質,拉是語尾詞,是具有、獲得和成就的意思。第二個含意是聚集,就像我們今天聚集在一起,每個人都是一尊佛菩薩,這是因為眾生都本具有佛性,所以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一個曼陀羅;另外,生活中也有曼陀羅,就像是身體是從父精母卵的結合,再開始細胞分裂,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是聰DNA複製而來,所以說DNA可以是我們的本質,所以我們的身體也就是一個曼陀羅。反過來說,一個正常的人都具有心肝脾肺腎等器官,為了維持生存,這些器官都必須能夠有很好的運作,就像這幅曼陀羅一樣。
曼陀羅有四種表現方式,第一個是大曼陀羅,就是我們眼前看到包含153尊佛菩薩的完整佛畫;第二個就是法曼陀羅,等同種子字曼陀羅,以種子字、心咒和經文來取代佛像;第三個是三眛耶曼陀羅,是指密教諸尊手持的器物及手結的印契,用來表示諸佛菩薩之本誓的形相;第四個是羯摩曼陀羅,也就是常見的佛像。其實生活中就充滿了曼陀羅,就像你看到針筒會想到醫師和護理師,這就是三眛耶曼陀羅;看到P,就知道是停車場,看到M,就知道是麥當勞,這就是法曼陀羅,所以說宗教來自於生活,簡單來說,就是看圖說故事。
下午四點多,在妙法堂的講座結束後,大眾轉往大殿欣賞玉鼎佛畫藝術師生展。有幾幅看起來好像都是用同一個底稿描出來的,不過主要還是看玉鼎老師在念滿十萬遍大悲咒後所畫的千手千眼觀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