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民族國小李秀珍老師主講的研習內容,強調尋求多元媒材,讓教室成為博物館,比較傾向大都會的教育觀點。重點如下:
台灣教育的比賽,比的其實是學校的教練團優勢。
懂得攝影,美學思維就是比較高。
沒有感動,只講技術,是極其無聊的教學方式,因為無法將所學內化。
羅丹說,世界不是沒有美,只是缺乏發現美的眼光。YSL名言,生活當中,藝術無所不在,但你必須要意識到它的存在。同樣的,教材也是無所不在,但老師一定要意識到如何橋接的問題。在環境裡思考,為什麼要做這個?要用犀利的眼光和獨特的思維。
帕遜斯(M.J.Parsons)在《人們如何了解藝術》中,提出美術鑑賞能力的五個發展階段:
①偏愛期:很生物性的直覺,很主觀的個人喜愛與認知,並未注意到客體環境的需要,是個生澀不化的眼界。
②美與寫實期:已知有客體事實的存在,能模仿出主題的物象,或物象很精確的寫實,就是美就是好畫。此時美的定義在於別人也能看到它的形象的表達。
③表現期:繪畫已從客體的描述進入到內在的需要,已不僅是寫實的正確而是內在需要的充實,好比台灣畫家中,洪瑞麟的礦工系列,表現出他與礦工情感的共鳴,或是看到藍蔭鼎的竹林鄉情,似乎技巧已不如境界的重要了。
④風格和形式期:此階段的欣賞或理解,更進一步為「美的社會性」,在繪畫的表現中,它是符號、媒材與文化,具有歷史、風俗、民族性格等特徵,換言之,藝術特質在於文化體中的社會性與獨特性。
⑤自律期:對於藝術的傳統意義與現實意義,在於它的功能實踐,是具有「無為之為」的「超現實」的性質,是屬於個人的挖掘,也合乎社會性的流動,具有自我調適的整合力量。
什麼是美?能被定義的美才是美。
【鷹架教學模式】
教師做,學生觀察⇒教師做,學生協助⇒學生做,教師協助⇒學生做,教師觀察。
☺---------------------------------------我是分隔線------------------------------------☺
宜蘭縣中山國小張文志老師主講的研習內容,是以個人投入本縣美術班的教學經驗為例說明。重點如下:
【藝文的作用】
①創意:使平淡無奇的生命充滿驚奇。
②娛樂。
③經濟來源:日後可從事藝文創作、藝評家、美學家、策展人、藝術行政的工作。
④藝術治療。
⑤成為改變世界的力量:藉由電影、建築…的創作型式改變世人原本的想法。
⑥提昇生命的高度。
【教學期望】
①找到自己:有自己的想法,並能管理好自己。
②能欣賞他人。
③冷靜:課前能靜下心來準備上課,課後能對作品做出評論。
④想像力。
【課程進行】
教室經營:在第一個月內,建立起班級常規。
課程進行方式:①創作開始②生活③欣賞④創作結束。
張文志老師和輔導團的游冠軍老師是高中時期的同學,由於中山國小和縣輔導團是鄰居,游冠軍老師有問題時,也會就近向張文志老師尋求協助,因為冠軍即將歸建到士敏國小,利用這次研習,文志老師特別準備白吐司和大家分享。
文志老師準備的《冠軍牌》白吐司。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