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訪時間:97年4月12日上午十點半至十二點十分左右。


黃文亮老師小時候,假日皆需務農幫忙放牛,是典型的中下階層農家子弟。當時宜蘭地區並沒有什麼音樂環境,一般人接觸音樂都是從吹笛子、吹洞簫開始,那時候也沒有什麼樂器行,樂器都是自己採竹子,把竹節打通後,然後將鐵條燒紅來鑽洞,音準當然會有問題。簡單一點的,就去採河邊的蘆葦,用小刀稍微刻一下,也可以做成簡單的笛子。當時在一起放牛的小孩子玩鬧之餘,就是吹笛子、吹洞簫,所以吹笛子、吹洞簫在當時就是小孩子很重要的休閒娛樂。老一輩的吹奏歌仔戲曲調,年輕人則以當時的流行音樂為主,即使是遊手好閒的七逃人也都在玩,這些人聚在一起鬧事時,就是拿洞簫當武器打架。

民國55年高中畢業,就讀大學時,由於學校宿舍尚未蓋好,所以就把教室當宿舍來用;一間宿舍使用上下舖,就可睡上二十幾個學生。剛開始,大家來自天南地北,彼此互不相識,有一次,黃老師從自己的抽屜裡拿出一支洞簫把玩,另一位同學看了,也從自己的抽屜裡拿出一支洞簫,那種感覺就很微妙。後來,一打聽之下,同寢室的就有好幾位都會吹笛子、吹洞簫。後來學校國樂社招生,原本是希望進去後,能繼續吹管方面的學習,但為了聲部的均衡發展,就在當時社長的苦口婆心勸說下,才轉而開始學習二胡。

大學畢業後回宜蘭教書,由於教育廳推行「一校一團」計劃,鼓勵中小學成立國樂社團,補助經費兩萬元;以當時國中老師一個月的薪水只有兩千元,兩萬元已是相當大的一筆經費。由於身為中華國中的老師,加上對國樂的狂熱尚未退燒,中華國中就在民國62年率先成立國樂社,由於宜蘭高中是黃老師的母校,就在取得當時中華國中馮博文校長的同意後,宜蘭高中國樂社也跟著成立。等到參加宜蘭縣音樂比賽時,才發現原來礁溪國中也有國樂社,因為這個緣故才認識張月娥老師。

狹義的國樂其實和民間音樂是有所區別的。民初經過五四運動反傳統的狂潮震盪後,開始興起了傳播西洋音樂的活動,西方音樂的影響力逐漸擴大,形成了崇洋媚外的心理;但知識份子也逐漸出現一種反思,中國要不要自己的音樂?而且是迎頭趕上的音樂,其中就以劉天華先生最具代表性。

劉天華先生為江蘇省江陰市人,由於生長於江南絲竹流行的江浙地區,因此對民間音樂可說是耳濡目染。小學畢業後,他進入常州中學就讀,加入了學校的軍樂隊,學習了軍號及長笛,這使其對於西洋音樂的一些觀念如樂理、五線譜等有了初步的認識。1912年,劉天華十七歲時,考進了上海開明劇社的樂隊,開明劇社為一新式話劇的劇團,在那裡他更廣泛地學習了各種西洋樂器,除了原本所學的管樂器外,又學習了鋼琴和小提琴等,並對西洋作曲理論有所接觸。1914年,開明劇社解散,天華回到江陰、常州的中小學擔任音樂教師,開始了他音樂教學的生涯。

當時劉天華見到中國音樂發展的垂危,因主張進行國樂改進。他反對完全以西樂來取代中國音樂,他認為西樂雖完善成熟,但不能削足適履的把它套用在中國人的意識性格之間。同時,他認為身為一個中國音樂家,不僅要守住自身的傳統,更要把中國音樂的好處發揚光大到世界。那麼應該如何來復興國樂呢?他認為不論復古守舊或全盤西化,都是不行的,由於他能分別深地入了解中西樂的特長及優點,因此他主張「必須一方面採取本國固有精粹,一方面容納外來潮流,從中西的調合與合作中打出一條新路來,然後才能說得進步兩個字」。要「介紹西樂,以為改進中樂的輔助,並想效法西樂,配合複音,並參用西洋樂器」,再「從創造方面去求進步」。

民國十七年成立於南京丁家橋的「中央廣播電台」,因為從事廣播的需要,每天都要有音樂播放。可是民間太傳統的音樂,年輕人聽不下去;若全部採用西樂,又與整個國家的風土民情格格不入,為了解決音樂資源缺乏的問題成立了音樂組,招攬許多會傳統樂器又讀過書的人組成訓練班,由西樂教師來傳授樂理、作曲等課程,等同於小規模的音樂學校。同時開始對樂器進行研究,緣於當時中國人自卑感作祟,為了迎頭趕上,仿照西方交響樂團中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的編制,所以音域比南胡高的就稱高胡,比南胡低的就稱中胡,比中胡低的就稱大胡,比大胡低的就稱低胡。

後來當然也發現,其實這樣純粹只將形體放大,但內部結構並沒有做相對修正,其實是大有問題的。但在當時,至少在樂器的改造上,是已經跨出了第一步。後來逐漸意識到,樂器若只是粗糙的改良是不對的,應該要有些學理基礎,於是在民國二十五年由中央研究院物理學家 丁燮林 先生發明律笛(又名新笛或十一孔笛),由高子銘在民國二十七年成功的首次演奏。

 

接著就根據交響樂團的型制,於1935年,組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樂隊~南京的中央廣播樂團。正當這個改造工程如火如荼進行之際,日本侵華戰爭爆發,中央廣播電台被迫遷到重慶,所以中央廣播樂團第一次的發表會就在重慶舉行。抗戰勝利後,中央廣播電台遷回南京,正待復員重建,卻又遭國共內戰。但由於大陸淪陷,訓練四個梯次的大批音樂人材幾乎全部留在大陸,中共接手後,就以這些人為基礎去發展國樂,所以才有今天蓬勃發展的局面

 

民國卅八年,中央廣播電台遷台,隨行之國樂人士祇有高子銘、王沛綸、孫培章、黃蘭英四人,另外有陳孝毅、周歧峰、劉克爾、楊秉忠等相繼自廣州來台會師,之後又吸收了李鎮東、奚富生、史順生等 諸位 先生(台灣的「國樂」運動最初就是由這寥寥十餘位前輩推廣),成立當時唯一的「中華民國國樂團」,也就是今天中廣國樂團的前身,自此開啟了現代國樂在台灣發展的時期

【黃文亮老師年表】

55年宜蘭高中畢業。

62年中華國中成立國樂社。

63年轉任宜中國文老師。

65年宜中首次參加台灣區賽。

72年轉任宜商。

79年宜商成立『地方戲曲社』。

81年向縣府提出『祭孔音樂改進及添購計劃』,採購『仿曾侯乙編鐘』及『編磬』。

 

 

劉天華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A%89%E5%A4%A9%E8%8F%AF#.E9.9F.B3.E6.A8.82.E7.9A.84.E7.9B.AE.E7.9A.84

http://erhu.org/drupal5/node/85

 

現代國樂與傳統(民族)音樂接軌的可能性探索
迎接民樂的「現代時期」

文/楊忠衡20001128日 高雄「兩岸國樂交響化研討會」發表論文)

http://www.allmusic-mag.net/mel/article/essay/001118_minyue_modern.htm

中央廣播樂團

http://tw.myblog.yahoo.com/jw!LXskEjiWHwXt3jX2TYlqG8BQ2w--/article?mid=193&pk=%E4%B8%AD%E5%A4%AE%E5%BB%A3%E6%92%AD%E6%A8%82%E5%9C%98

努力發展民族樂隊交響性功能及交響性創作手法

http://tw.myblog.yahoo.com/jw!Mug9rzKWGAImHZpdNOTnTkMa/article?mid=5&pk=%E4%B8%AD%E5%A4%AE%E5%BB%A3%E6%92%AD%E6%A8%82%E5%9C%98

 

轉載 王正平 先生 <<我們的國樂>>

http://www.mayasun.idv.tw/post.asp?method=Reply&TOPIC_ID=1470&FORUM_ID=78

宜商青年五十週年校慶特刊,91年05月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ung5612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