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課程理念
以人、自然、社會、文化的互動為主題,統合視覺藝術、音樂、表演藝術的學習內容,希望帶領學生留意觀察生活情境,以藝術的途徑表達自己的感受,並且加深對文化的理解與關懷。
二、先備經驗或知識簡述
1.蠟筆技法。
2.構圖與透視概念。
3.劇本創作。
4.故事改編。
三、課程目標
1.欣賞與理解藝術作品蘊含的先民生活經驗。
2.認識編織的傳統藝術。
3.運用簡單道具以展現表演場景。
4.欣賞臺灣民歌,認識五聲音階。
5.表現海洋的各種風貌。
6.認識並表現海洋與人的關係及故事。
7.發展想像與模擬能力。
8.探討本土火車站建築的風格。
9.以多媒體劇場表現對火車的經驗或故事。
10.認識描寫火車情境的音樂手法。
11.了解視覺藝術、音樂、戲劇的基本要素及欣賞要領。
四、教學策略建議
引導學生主動接近藝術,建立對藝術的興趣,在教學上著重引導學生多方蒐集資訊,建立自己的藝術檔案。也希望藉此擴充學生的美感經驗,提高藝術欣賞的能力。
五、參考資料
1.臺灣民謠 文:簡上仁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民國八十一年
2.電子音樂──理論與實作文:高惠宗 世界文物出版 民國八十三年
3.戲劇叢書22──劇場遊戲指導手冊文:Viola Spolin 書林出版 民國八十七年
4.戲劇與行為表現力 文:胡寶林遠流出版社 民國八十八年
5.創作性戲劇原理與實作文:張曉華 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會 民國八十八年
六、課程計畫
學習總目標:
視覺藝術:
1.欣賞傳統工藝品,並學習紙藤編織的技法。
2.欣賞名家畫作及回想曾經有過的海洋經驗,用水彩、木刻水印的技法來創作。
3.欣賞臺灣各火車站建築,學習透視圖的概念,做出自行設計的立體火車站。
4.藝術作品的鑑賞。
音樂:
1.學習五聲音階及認識民歌的特色。
2.認識68拍子,練習二部合奏,並認識樂器古箏的特色。
3.認識表情記號rit,練習樂器合奏及欣賞MIDI音樂。
4.欣賞歌劇並認識a小調。
表演藝術:
1.透過欣賞《薪傳》認識現代舞,及如何運用道具及肢體來呈現故事。
2.掌握肢體運動,用群體協調、合作的方式,做情境創作的演出。
3.練習創作簡易腳本,再運用多媒體的方式做表演。
4.了解戲劇表演形式及舞臺表演要素有哪些,認識不同的舞臺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