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不像是在冰天雪地的極地?
實際上,這些都是海拔三、四萬公尺高的積雲。
一般人所想像天空中的雲,應該都是像這樣的。我沒有那麼多搭飛機的機會,而每次搭飛機也不見得都剛好能坐在窗戶邊;所以如果剛好有這個機會,我都把窗外的景物用手機拍下來,所謂的一期一會又豈止是只有在茶會中。
天空的雲千變萬化,免不了想要擬人或擬物一番,像這張圖片的前面看起來是不是就有點像人的形象?
雲有幾分像人?又像多少人?端視個人的想像力了。但若不加上任何想像力,純粹的視覺感官經驗其實也不錯。
擡頭望天,白雲飄然而來,悠然而去,輕盈透明,形態萬千,瞬息萬變,雲卷雲舒總會引起人無限的遐思,也常讓人感嘆世事的變幻不定和時光的流逝。雲是詩人的精神家園,古詩中的雲往往與歸隱修行連結在一起,以雲象徵淡泊無爭,表現超然物外的人生態度,象徵著無意功名利祿的隱逸精神。無論是田園屋舍的靜謐悠遠,還是蔥鬱山川的雲飛水流,皆神韻天然,一種自然清新之美、超世拔俗之境悠然開展,滌淨著人們的心塵。
古人用雲寄托了對理想境界的嚮往,因此古詩中的雲意象既是具象又是理念。清代錢竹初寫道:“勞生那復計年華,歸識吾生本有涯…他日並登皇甫《傳》,始知真契在煙霞”。寫出塵世中的人們早已渴望指點迷津,紛擾的人間世事,只如過眼煙雲,轉瞬即逝,返本歸真才是做人的真諦,及時修煉,無限美妙就在煙霞的深處。
杜甫《可嘆詩》:「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本意指浮雲像白衣裳,頃刻又變得像蒼狗,後來演變為「白雲蒼狗」,比喻世事變幻無常。
然而《道德經》有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講的是天地對於世間萬物並沒有分別心,都是一視同仁,並無特別的愛憎,就像是祭祀結束後,被丟棄的草紮狗一樣,不會特別關注。天地博大無私,天地孕育萬物,能給萬物的都給了,卻從不居功,不求回報,都是無條件的,這就是老子通篇《道德經》所講的「天道」。而「人道」恰好相反,人所做的一切,往往都是有條件的,希望得到回報。老子是希望我們效法天道,無私而博大,對待萬物無分別心,為萬物付出不求任何回報。如此而行,就走上了聖人的軌道,最終的境界就是「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