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3(六)【知。秋】沈東榮 油畫選作展之秋分

        沈東榮老師是認為畫作和戲劇都是可以傳達一個故事的情節,只不過戲劇是動態的,同時也需要一段時間的演繹;但畫作卻是只藉由一個靜止的畫面就可以傳達同樣的概念,這當然也需要視觀者本身所具有的解讀能力而定。

        一個完整畫作的形成過程是先要有一個想法,然後在進行的過程中要解決許多問題,例如畫布的大小、底色的安排,然後是顏料一點一點的堆疊至完成,這當中可能已經閃過太多的想像內容,甚至脫離原先設定所想要表達的主題。因此最後想要用簡單的文字總結一幅經過兩、三個月情緒轉換過程所完成的畫作是極其困難,這就是為什麼會有『秋實系列』的名稱,尤其是像抽象畫,有的作者甚至不給具體的名稱,直接用年代或編號來命名。對看畫的人而言,看標題可能比較容易進入畫面,但也不無被誤導到畫面之外的可能。

2023-09-23(六)【知。秋】沈東榮 油畫選作展之秋分

2023-09-23(六)【知。秋】沈東榮 油畫選作展之秋分

        畫家在畫風景時也是會參考照片,畢竟人的記憶是有限的,而一幅畫的完成畢竟也是需要一段時間;在沒有相機的年代,是採用速寫的方式,後來逐漸獨立形成水彩的繪畫形式。只不過繪畫最主要的還是要畫出自己的感受,看照片畫圖的目的是希望不要脫離真實的物理結構,但卻又要呈現一個不完全真實的虛構世界。就像『秋實』中的紅柿,在現實的世界中恐怕還沒長成那麼紅,應該早就被鳥都吃光了。又例如像『雪山冷杉林』這幅畫,因為在登山的過程中,曾有過清晨足陷深雪中寸步難行的經驗,所以會用顏料調出相應的色澤以表現微弱的光和寒冷的溫度。

        古典油畫為什麼吸引人?因為它的畫面其實是不斷在變化。如果把油畫切開來看,其實是有可能多達三、四十層顏料。如果從不同角度、不同位置,在不同光線照射下,所看到的畫面都會不一樣;但要能表現如此迷人的色彩,當中是有很多不為人知的過程藏在畫面底下。我們有時會說藝術是高高在上的,但高高在上是由很多的技術堆積而成的,只是我們都很容易忽略這些過程。

        座談中,作家黃春美女士提到自己現在每次到圖書館都很想將館內以前自己所寫的書偷出來銷毀,感覺上寫作的人好像都比較想不開。像當中有人提到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川端康成和海明威可能是在寫作上對自己要求很高,後來發現自己的作品無法再達到之前的水準後,陷入絕望後就自殺了;畫家當然也是有自殺的,不過好像都不是因為畫不出更好的畫才自殺的。

照片 002-1.jpg

照片 003.jpg

        因為我以前曾買過沈東榮老師的兩幅畫,其中一幅『野薑花』根據鄒森均的說法,是沈老師第一次開畫展時,由於名氣不夠,所以完全沒有作品成交,森均因為欣賞其才情所以買下,後來才轉賣給我;也還好我有買下,不然搞不好去年就燒掉了。所以會後我就跟沈老師請教畫作增值的問題,沈老師是說如果一個畫家持續在創作,作品質量也不斷在成長,我們就可以期待他將來的發展,就可以在他尚未成名前以很便宜的價格購買畫作,等到畫家成名後,舊的畫作雖然遠不及現在的精緻老練,卻還是可以用現在的價格來成交。當初這兩幅是用不到二十萬的價錢買的,如果依照目前一號1.2萬的價格來計算,粗估應該最高已接近八十萬左右。

參考網址:https://chung561227.pixnet.net/blog/post/1897636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ung5612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