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光國小師生一行人,比預計的十點鐘提早到達頭城國小,由本校戴暉恩校長率領行政人員開大門,於川堂迎接遠方來的客人。

雖然是『山裡來的孩子』,但反而沒有想像中的帶有一絲野性。

由本校自治幹部引導電光國小師生先將樂器搬運到體育館安置。

---------------------------------------我是分隔線------------------------------------

《校園導覽》


---------------------------------------我是分隔線------------------------------------

       在趙珮綾老師的帶動下,二、三年級的學生以《歡迎歌》及愛的衝天炮歡迎電光國小師生來訪。

本校戴暉恩校長致詞。

電光國小高進欽校長致詞。

一旁觀禮的學生。

《互贈禮物》

---------------------------------------我是分隔線------------------------------------

由電光國小的阿美族語支援教師介紹阿美族傳統服飾。

本校國樂團擔任音樂交流活動的開場演出。

---------------------------------------我是分隔線------------------------------------

外澳分校鼓笛隊演奏《進操場》、《進教室》和《頒獎樂》等樂曲。

二、三年級的直笛演奏其實頗具水準,可惜事先忘了裝麥克風。

外澳分校最有看頭的管樂隊演奏《森林湖》、《火山湖》和《雪人》等樂曲。

       莫非是近鄉情怯,外澳分校同樣具有阿美族血統的宋國豪,躲在臺上,不敢出來和族人來個相見歡。

電光國小的學生三分之二以上的都是原住民,但校長和老師卻都是漢人,透過校長與部落討論規劃,請來部落耆老及婦女擔任本位課程的支援教師,協助學校發展一系列充滿在地阿美族文化特色的本位課程,有了學校的幫助後,部落文化的傳承更有系統。光看照片中,小男孩的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就知道老師的教育是否成功。(小鍾老師的無名網誌http://www.wretch.cc/blog/u35487)

《原住民傳統樂器介紹》之蘆竹做成的排笛。

《原住民傳統樂器介紹》之沙鈴。

《原住民傳統樂器介紹》之竹鼓。

《原住民傳統樂器介紹》之木鼓。

就是這樣,將木鼓放置在地上,然後用兩隻長木棍向下敲擊。

《原住民傳統樂器介紹》之竹鐘(阿美族語:旮亙)。

       「旮亙」是阿美語,發音是「Kakeng」,就是竹鐘的意思,早期阿美族就用旮亙傳遞喜訊。以前的竹鐘是兩根竹管,輪流敲打地面發出不同的音階;樂團的竹鐘經過改良,用刺竹、麻竹的竹管共7根綁在一起,再用軟木片作拍子敲打出不同音階。


《原住民傳統樂器介紹》之杖鈴。

《表演開始》

《刺桐花開(竹鐘+竹鼓)

        刺桐花花開時間是35月盛開的季節、也是東海岸阿美族人補飛魚的季節、當中呼喊 ( i la ka pa shr yi zhi ren ) 的意思是年青人加油。這裡是希望年青人的生長過程、在年輕的生命裡能夠和刺桐花盛開時一樣美麗。

《情歌三族曲》 (排笛+竹鐘+竹鼓)

結合蘭嶼情歌太魯閣之戀布農族情歌、這三首歌敘述台東多元文化的族群,表達出原住民是非常感性的一面。


趙珮綾老師非常『哈』的阿美族少年。

阿美族傳統歌舞《無憂無慮的阿美族

阿美族人平日聚在一起心情愉快時,總會唱唱跳跳,表達內心的快樂。

---------------------------------------我是分隔線------------------------------------

       雖然之前已多次互相以電話聯繫演出的細節,但為確保演出流程順利,電光國小的楊明珠主任,把握時間與本校莊良助主任討論下一個流程的細節。





《大合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ung56122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